问:石家庄裕华区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民俗风情、名胜古迹、名人?
出生和死亡:1907 165438+10月27日~2007年165438+10月4日。
描述:著名的神经生理学家,新中国神经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国际公认的树突生理功能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国内针刺麻醉机理研究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
籍贯:河北正定县马骁村,雨花区马骁村。
特殊贡献:根据视觉皮层诱发电位分析,提出了视觉通路三色传导理论,发现了“光增强”现象,被世界生理学界命名为“张效应”。
[编辑此段]张翔通-个人简介
中国神经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07 165438+10月27日出生于河北省正定县。1933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理学系,1943 ~ 1946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生理学系,哲学博士。历任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讲师、助理教授,纽约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国际脑研究组织中央理事会成员,美国健康研究所福格蒂常驻学者,比利时皇家医学科学院外籍荣誉院士。首先提出大脑皮层运动区代表肌肉的论点。根据对视觉皮层诱发电位的分析,提出了视觉通路的三色传导理论,发现了“光增强”现象,被世界生理学界命名为“张效应”。首次发现了树突电位;他还从事针刺镇痛机制的研究,认为针刺镇痛是中枢神经系统两种感觉传入相互作用的结果。1991年当选世界镇痛研究会名誉会员。发表著作100余部,如《猕猴大脑皮层运动区的肌肉表征》、《中枢视觉通路的功能组织》、《大脑皮层与丘脑间循环回路的反复放电》、《大脑皮层神经元的树突》、《针刺镇痛的神经生理学基础》等。
中国* * *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三、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罗马尼亚医学会名誉委员,比利时皇家医学科学院外籍名誉院士,国际脑研究组织中央理事会委员,世界卫生组织神经科学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巴拿马麻醉学会名誉委员,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Fogarty常驻学者,国际神经网络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张祥同热爱科学事业,治学严谨,淡泊名利,学识渊博,高瞻远瞩,维护科学尊严,反对不正之风,为我国科学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编辑此段]张翔通——大事年表
165438+907年10月27日出生在河北正定县十里铺乡马骁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921进入新小学——十里铺乡镇头镇小学。
1923两年读完小学,考入正定县直隶省第七中学,学制四年。
1927,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学院,学制两年。
65438-0929升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学制四年。
1933夏天,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毕业,留校做助教。
65438年至0934年调至中央研究院心理所任助理研究所。同年秋,随心理所搬到上海,次年搬到南京。
1936,论文首次发表,《刺猬的一种听觉反射》一文发表在《中国生理学杂志》(第1936卷)。
1937年7月7日,抗日胜利爆发。8月,离开南京,转战长沙、桂林、阳朔、儋州、柳州北部的凉峰,护送仪器设备。在他被流放期间,他仍然没有忘记科学研究。论文《刺猬潜水艇的下降路径》发表在《中研院生理研究特刊》第1937期。
1941年在安顺军医学校任教导员。
1942年底离开重庆,去美国深造。
3月24日1943抵达美国纽黑文耶鲁大学。从此,著名神经生理学家、耶鲁大学医学院生理学系主任富尔顿教授开始了他为期三年的学习生活。
1946年获得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学位,之后进入约翰f?霍博金斯大学医学院生理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一年。
从1947被招聘到耶鲁大学医学院航空医学实验室工作,历任教师、助理教授,直至1952。
1950年发现“光增强效应”,从1954开始被国际生理学家称为“张效应”。
从1952,担任美国纽约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直到1956。
1956,毅然回国,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生化研究所研究员、第二研究室主任。
1957年5月,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院士)。
1960,去罗马尼亚参加那个国家的生理学会议。
1965年春,他去古巴首都哈瓦那参加一个国际研讨会,开始研究针刺麻醉的机理。
1977,赴日讲学。
1978年,瑞典结缘国际学术研讨会,应邀作为中国嘉宾出席英国皇家瑞典学院科学年会。
1979年被国立卫生教育福利研究所授予“常驻国际学者”称号。
1980,去美国波士顿领奖ThresholdAward。11,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成立,首任所长。
1981年被巴拿马麻醉学会授予“荣誉会员”称号。
1982年被比利时皇家医学科学院授予“外籍荣誉院士”称号。
1984,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名誉所长。
1987年应邀赴美国华盛顿参加美国健康教育福利部国立卫生研究院百年纪念活动。
在1989年美国出版的《神经科学百科全书》中,他被列为“公元前300年至公元1950年为神经科学进步做出贡献的人”之一,他的两项研究成果被收录在这份“简介”中:一是他在“猴子运动皮层中肌肉部分的表征”方面的工作;第二,张祥同和著名的神经生理学家D.P.C.Lloyd对猫后肢穿入肌肉和神经的纤维组成进行了研究。
[编辑此段]张翔通——个人荣誉
1980,石勒苏益格奖;
1992,国际神经网络学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2000年,李科技进步奖;
陈嘉庚“生命科学奖”。
他曾担任《神经生理学杂志》(美国出版)、《国际神经药理学杂志》和《国际脑研究杂志》的顾问编委。当选罗马尼亚医学会名誉委员、比利时皇家医学科学院外籍名誉院士、国际脑研究组织中央理事会委员、世界卫生组织神经科学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巴拿马麻醉学会名誉委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Fogarty常驻学者。
[编辑此段]张翔通——传奇人生
14岁的学生
张祥同原本是河北省一个农民的孩子。他家很穷,他从未上过学。14岁那年,他深爱的母亲不幸去世,让他非常难过。那一年,在私塾老师的建议和叔叔们的支持下,他终于进了桥头镇小学。短短两年,他读完了小学,拿到了小学文凭,成为马骁村的头号新闻人物。没有告诉父亲,他报考了位于正定县的直隶第七中学。考试的两天,他没钱住县城的客栈,就在街上找了个棚子睡觉,靠家里烙的玉米饼和街旁一口小井的井水充饥解渴。考完试,他依然回村帮父亲干活,直到名单出炉的那一天。偷偷跑来看榜的张翔通,看到自己榜上有名自然高兴,但万万没想到父亲还会继续让他上学。还是在叔叔们和小学班主任的劝说下,父亲好不容易凑够了钱,张翔通终于实现了愿望,踏进了自己日夜渴望的中学大门。
穷孩子能上学,自然很珍惜这样的机会。在省立七中,张祥同是出了名的用功,各科成绩自然在班里名列前茅。他的人缘也很好。在学校,老师和同学都喜欢他。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张祥同万万没有想到,在他上中学三年级的时候,家里失火了,全家人住的房间几乎都被烧毁了。闻讯赶来的张祥同赶回村里,面对眼前的凄凉景象和父亲、叔叔们伤心之时,他隐约觉得自己读书的梦想走到了尽头。他二话没说,回学校收拾行李准备退学。
“湘通,先别辍学。我们都来帮你想办法。”学生们非常热情和忠诚。几天后,同学梁潇遵守诺言,跑到张翔通那里报告了这个好消息。
“有一个好主意。我叔叔家需要几个表亲的家教。我就跟他说,你学习好,就当家教吧!”梁潇的叔叔在保定做官,不用说,他家很有钱。
张翔通看着热情的梁潇,他真的很感谢这些好同学。他想了想,脸红了,说:“我当家教很好,但是我想等到中学毕业。如果可能的话,能不能先借200块大洋帮我渡过难关?”
他真的觉得不确定。没想到,梁潇去和他叔叔商量后,同意了这个条件,并送去200元大洋。这200块大洋,张祥通用一半坚持到中学毕业,另一半送到马骁村,帮助父亲和叔叔们渡过饥荒。
中学毕业的时候,张祥同面临着一个难题,是继续大学学业,还是履行自己的诺言,去南斯拉夫国防司令家里当家庭教师。他找了几个朋友商量商量,大家想出了一个绝妙的解决办法:做家庭教师是为了人类的人格;大学要考试,是为了一个人的未来。于是,张翔通报考了学费相对便宜的北大预科学院,并顺利通过考试,被北大录取。
但他没有去北大读预科,而是留在正定做家教,让同学代他报北大。因此,当他在正定当老师时,他积极自学大学预科课程。当学期考试临近时,他的同学从北京寄来了试卷。当他完成后,他把他们送回学校。这就是张翔通的信守承诺和学习双管齐下的策略。是苦是甜是酸,张翔通心里都清楚。
在北大读了两年预科,张翔通是一个一年半不上课的学生。直到最后半年,他因为怕这件事被发现,被学校取消了升本科的资格,找朋友帮忙代课,正式去北京读书。
困难时期坚持科研
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上海“八·一三事变”,不久上海沦陷,南京告急。正在“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神经解剖实验室工作的张祥同和另一位年轻的研究员,自告奋勇地把研究所里的书籍和仪器运到大陆。一天晚上,日本飞机袭击了南京。在那次空袭中,研究所的一个角落被炸弹击中,张祥同的整个身体被埋在倒塌的废墟中。幸运的是,他毫发无损。他唯一的损失就是一副被冲击波吸走的眼镜,下落不明。
当张祥同带着中研院的书和仪器逃走的时候,他终于喘了几口气。第一次从南京到阳朔后,他们呆了几个月。第二次是从桂林经柳州到广西三江口儋州,在那里呆了半年。第三次是从儋州到凉风。
柳江是广西一条美丽的河流,儋州是柳江上游的一个岛屿。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岛屿,住着几十户人家。当地的民风淳朴美好。如果不是战争,这里真的是一个学习和研究的好地方。张祥同住在那个岛上空无一人的破庙里,守护着比生命还珍贵的书籍和仪器。
当他意识到他将在这个小岛和这个破庙里生活一段时间时,他想到了因战争而中断的研究。幸运的是,他随身带着显微镜和一些常用实验动物的脑组织连续切片,因为他早就想到战争不会是短期的,如果条件允许,他可以在飞行中抽时间做一些观察和研究,至少不会让自己的知识和业务白费。于是,在破庙大厅的一个角落里,张翔通支起了一张八仙桌。他把显微镜和脑切片在桌子上排好,心无旁骛地开始了研究工作。
在那半年里,在那座小岛上,在那座破庙里,张祥同完成了刺猬脑干内核团的组织学观察,绘制了与之相关的照片40余张,完成了关于这一观察研究的专著。最重要的是,在那段时间里,他对神经解剖学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潜心攻克了这门一直被人们认为枯燥的学科。从那以后,他就能做到了,他熟悉每一个神经结构与其周围组织的关系,就像他从小就住在附近一样。
一个偶然的机会,张祥通在市场上买到了穿山甲。他利用当地的材料,研究了这种没有牙齿的动物的大脑结构,这种动物有着非常特殊的神经系统。在研究穿山甲大脑外部形态和组织切片的过程中,他有了一个新的发现:原来穿山甲的锥体束交叉的层次比其他动物高,而且明显地浮现在延髓腹侧表面,肉眼可见!这是任何动物都没有的现象。这也是以前从未描述过的现象。
大器晚成:36岁赴美留学
65438年至0942年,张祥同在贵阳安顺军医学校任教。一天,他读了一本约翰?富尔顿写了《神经生理学》,大有裨益。在后来的一次聚会上,他表达了想去富尔顿实验室学习的愿望,不想被同事嘲笑。有人嘲笑他是“傻逼”,甚至有人毫不掩饰地嘲讽他:“像你这样的穷人,如果能去美国读书,太阳一定会从西边升起。”张祥同屏住呼吸,鼓起勇气,给著名的神经生理学家富尔顿写了一封推荐信。其实他自己也没抱多大希望。信发出后不久,他就忘记了这件事。
三个月后,他突然收到一封来自国外的电报。一开始,他真的有点不解。他是农民的儿子,哪里来的海外亲友?他认为邮递员弄错了,所以没有打开就当场把它还给了邮递员。“请把它交给药学系的张教授。他有许多海外关系。”一小时后,邮递员拐了个弯,回到了他身边。
"张教授说这封电报一定是给你的."
这一次,他变得严肃起来。他一边拆开电报,一边尽力在记忆库中搜索。
电报的内容很简单,只有三个英文单词:“YesLetterFollows”(意思是:是的,其余的见信。)
这时,他终于想起三个月前,他一气之下给费尔顿教授写过一封信。看来太阳真的要从西边升起了。
收到那封电报后,他开始真正注意学习。他日日夜夜期待着,期待着不再是痴人说梦的结果。
又一个月过去了,他期待已久的回信终于来了。传统上,这封信是由耶鲁大学医学院院长弗朗西斯写的。布莱克签了名。信的内容是欢迎张翔通的申请,允许他在该校生理学系做访问学者,并承诺为他申请奖学金,足以维持他在美国工作期间的全部生活费,差旅费由他支付。
卖了衣服,卖了书,最后,连一本珍藏多年的珍本《沙夫的sTextbookofPhysiology》也卖了,张翔通终于凑足了去美国的旅费。然后,他赶到战时首都重庆,敲了无数衙门,填了无数表格,靠的就是耶鲁大学医学院院长弗朗西斯?布莱克署名的电报和信件终于在半年内办完了出国手续。
1943元旦前夕,西方人最重视家人团聚的日子。一架从重庆飞往印度加尔各答的军用运输机上,唯一的乘客走进来。他就是去美国耶鲁大学深造的张祥同。
从65438到0946,40岁的张翔通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耶鲁大学博士学位。从那以后,他对大脑皮层研究的贡献变得越来越显著。神经细胞中有两种纤维:轴突和树突。轴突传递神经冲动的功能已广为人知,但树突的功能直到20世纪50年代仍不为人知。张祥同利用当时的先进技术,记录大脑皮层的单位电位,开始研究树突的功能。他被认为是研究大脑皮层树突功能的先驱。多年后,这位著名的脑科学家因其杰出的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誉为“神经生理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并被国际神经网络学会授予65438-0992终身成就奖。他从未忘记富尔顿教授一贯的关怀和教导。
富尔顿教授和他的妻子没有孩子。他们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和照顾张翔通。张翔通在耶鲁大学学习工作了十几年,几乎每个圣诞节都是在富尔顿教授家度过的。
一代神经生理学家富尔顿死于1960年。
1980年7月5日,张翔通赴美国波士顿参加世界石勒苏益格基金会为包括他在内的四位国际科学家举行的1980年颁奖仪式。通过基金会的精心安排,他得以在颁奖典礼上与妻子富尔顿夫人团聚。20多年后,富尔顿夫人见到他的第一句话是:
“我很开心,又能看到一根鸡毛插在你帽子里了!”(印度习俗:每当一个人对自己的部落做出重要贡献时,酋长都会亲自在帽子里插上一根鸡毛,以示认可。)
于风桂果路
张翔通的家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所大院里。红色的外墙里,朴素中难掩书香。餐厅的角落里有一件宝贝——一个大木箱,四角有铁皮。看似不起眼的他,和张翔同从大洋彼岸来到中国。这是张翔通的好朋友布赫塔教授用来装饰衣服的,专门腾出空间给他安装仪器。在那些充满风险的岁月里,张祥同从美国带回了六箱仪器,却没有带回自己的积蓄、衣服和书籍。
1949 65438+10月1,新中国成立。远在美国纽黑文的张翔通得知喜讯,频频给家里的亲朋好友写信,表达对祖国的向往。在给朋友的信中,他写道:“听到中国解放后的新气象,我很激动。我迫不及待地想跳回去参与这场新的建国运动...我渴望报效祖国!”
1950年期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美国政府对中国实行封锁政策,包括张祥同在内的许多中国科学家试图通过美国政府回国。张翔通等了五年!
1955年7月,张翔通得到了一个去北欧讲学的机会,一个计划开始在他脑海中酝酿:取道北欧回到祖国。他把这个计划告诉了他信任的富尔顿教授。富尔顿盯着眼前这位憨厚朴实的学生,非常诚恳地说:“项,你应该回去报效祖国!”
张翔通也把自己的计划告诉了房东休斯夫妇。这位好心的美国人似乎舍不得他们。他们反复挽留跟了他们多年的中国房客:“这里不是很好吗?这里科研条件好,生活稳定舒适,就别回去了!”
他们说的是实话,但还是留不住张翔通。张翔通一直记得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说过的一句话:“无论我在做什么,我一直在想,只要我的精力允许,我就先报效祖国。”
1956年,张祥同到达比利时,他将在那里参加一个国际生理学会议。自然,他之前已经做好了回国的一切准备。在离开美国之前,为了避免引起美国政府的怀疑,张祥同出发去比利时的时候,他在美国的所有积蓄、家具和书籍都没有动过,除了一些换过的衣服和一套做实验用的电子仪器。这有点令人困惑。
比利时国际生理学会议后,张祥同继续在北欧国家讲学,寻求回国的途径。金秋时节,瓜熟了。经过不懈的努力,在欧洲一些朋友的热心帮助下,张翔通终于经芬兰赫尔辛基,经东欧和莫斯科回到了北京。
祖国和人民对这位历经千难万险归来的游子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张祥同刚刚回到北京,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就为他举办了家宴。随后,陈毅副总理代表周总理会见了他。党和政府的关怀,像一把春风,温暖着这个久别他乡的游子的心。
是的,在自己的国家,张翔通处处感受到的都是春天一样的温暖。不久,在各方面的支持下,张祥同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生化研究所建立了中枢神经系统生理学实验室,这也是新中国第一个脑实验室。6年后,1962,在张祥同的带领下,建立了神经组织培养实验室。在这个实验室里,已经成功地培养了人类大脑皮层中的单个神经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