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残忍的学者
从清廉到神化,宋清时期包拯形象的变化。
说起包拯容貌的变化,其实与他的文学形象从宋代到清代的变化密切相关。由于社会背景的不断变化,包拯的这种形象变化体现了相当的时代特征,而随着这种不断的变化和完善,包拯最终从一个清官变成了一个逐渐被神化的清官?包青天?。
1,宋代:包拯形象的初步塑造。宋朝时期,朝廷吸取五代十国以来朝政混乱的教训,在北宋初彻底整顿吏治,赵匡胤和赵光义两个皇帝都取?用重代码来节省时间?原则上,在提倡重刑治国的同时,也奖励清官,极大地改变了官场风气。再加上宋代官员的福利待遇比较高,所以大多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进而形成了宋代的清官文化,这也影响到了文学领域。包拯作为当时众所周知的清官,在这种背景下,自然成为人们反复赞美的对象。但无论是文人笔记还是文学作品,此时的包拯主要是一个清廉、公正、睿智的官员形象,这也成为了文学作品中包拯的原始形象,比如包拯在《契约书》中调解财产纠纷,但包拯在《三国志》中早已用鬼解怨。
2.元代:包拯形象逐渐脱离官员。元杂剧包公戏非常繁荣。现在还有18种之多,其中10种还能找到。包公戏剧不断发展和广泛传播并非偶然。元朝对南宋的进攻和破坏,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而且在进入中原后进行了极其残暴的统治,如典型?四级制?这无疑加剧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普通民众迫切需要重建官方管理,反抗权力,自然极大地影响了文学创作。比如《周琛播米》里杨劲武不畏强权被斩首,小顾又用了?杀人不偿命?紫金锤杀了刘德忠;再比如《鲁斋郎》中包拯不惜捉弄皇帝,也要将强大的鲁斋郎斩首。这一时期的包拯形象已经明显脱离了普通官员,开始向为民请命、反抗强权的代表转变,甚至具备了一定的侠义精神。
3.明朝:包拯身上开始出现特异功能。明中叶以后,朝廷对文化领域的监管相对宽松,但对具有宣传普及性的公案文学作品基本视而不见。再加上出版印刷业的空前繁荣,通俗文学获得了广泛的发展,进而促进了公案小说的繁荣。作为历代公案小说的热门话题,以包拯为核心的公案小说自然迅速繁荣起来。例如,明朝万历年间的龙图公案就是一例。与以往的包公形象不同,明代的包拯已经开始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和神话色彩。比如《龙图公安》第二集,观音菩萨抱梦,包拯找到了快要饿死的丁日,其他章节开始出现了包公。太阳破晓,夜晚破晓?描述,然后使包公开始拥有非凡的力量。
4.清朝:包拯的形象开始改善和固化。经过几个朝代的转变,包拯的形象在清代开始得到改善和巩固。这一时期,关于包公审判的文学作品不仅种类繁多,数量庞大,而且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中《三侠五义》可以说是最好的。《三侠五义》不仅使包拯的形象在以往的基础上更加完美,而且由于书中的故事对现代评书、武侠小说乃至文学艺术的巨大影响,使这一形象被广大人民群众广泛接受和普及,进而使这一形象固化。
如前所述,经过宋元明清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包拯的形象已经从最初的清官形象彻底转变为不畏强权,为民伸冤,极富智慧,具有神力的不凡形象。
黑脸和月牙儿的外貌特征与其形象的转换密不可分。
关于包拯的形象,史料中不仅没有提到黑脸和额头月牙这两个显著特征,反而出现了?帅脸白脸胡子?这种形象与民间传说大相径庭。合肥包公庙的包拯像也是白皮肤,威严,耷拉着耳朵,面容慈祥。
包拯的相貌之所以变成黑脸,额头出现月牙痕,更多是出于文学创作的需要,与包拯的形象转变密切相关。
目前普遍认为脸黑与戏剧脸谱有关。脸谱中的黑脸,既表现出严肃、不苟言笑,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强大的智慧,这显然与包拯长期以来作为破案主角、秉公执法、不畏权贵的形象不谋而合。虽然在历史上,包拯担任开封府尹仅一年半,即嘉祐元年(1056)十二月至嘉祐三年(1058)六月,但这一形象却被百姓广泛喜爱和接受。
与白面书生相比,黑脸无疑更容易凸显人物的刚毅和坚毅,代表了民众对一个清官的无限向往和期待,所以这一形象迅速在民众中获得了广泛的接受,而这种普遍的价值也自然影响到小说、剧本等其他艺术创作,最终成为包拯的典型特征。
至于包公的额头呢?月牙儿?有很多种说法,比如掉进井里,是神仙转世的象征,被马蹄踩了等等。但是,不管什么原因,这个月牙签无疑成了包拯?神化?后的产品,它有一个从死亡到冥界的通行证的功能,所以,包?太阳破晓,夜晚破晓?。
综上所述,包拯的民间面貌与历史面貌大相径庭,主要是包拯形象的不断变化和最终固化造成的。这种表象虽然偏离了自身,但因为代表了普罗大众的殷切期望和美好期待,所以被广泛接受,进而固化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