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广州的十三行是什么?详细描述一下。

广州十三行成立于康熙盛世,是清政府特许的从事对外贸易的专业行。别名“洋货行”“洋行”。素有“金山竹海,田字南库”之称。

1757年,随着乾隆皇帝对外贸易只出广东海关的圣旨颁布,清朝的对外贸易被锁定在广州十三行。位于珠江边上的中外贸易场所,十三个港口挤满了外国船只,几乎所有亚洲、欧洲和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十三家银行有过直接的贸易关系。

它拥有通往欧洲、拉丁美洲、南亚、东亚和大洋洲的全球贸易路线,是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下唯一幸存的海上丝绸之路。直到鸦片战争,十三家银行垄断中国对外贸易长达85年,中国对欧贸易保持100年的贸易顺差地位,使得全球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

广州的对外贸易历史悠久,素有“千年之都”的美誉。事实上,南海县自隋朝建县以来,已经隶属于广州以西一千多年了。200多年前成立的13家银行,当时隶属南海县管辖。清朝初年,随着来广州的外商越来越多,许多国家在广州设立了营业厅。外国商人来中国进行贸易或其他事务,必须通过清政府特许的“公共银行”。这些“大众银行”统称为“十三行”。

清朝乾隆年间,全国只剩下广州是“一站式贸易”,广州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市场繁荣。通过十三行,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不断出海,而从国外进口的手表、玻璃镜、搪瓷等“洋货”更是让人大开眼界。

在目前留下的记载中,十三行商亭常被描述为“金山银海,财源滚滚”的景象。从历史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年十三行的辉煌。画面上,各国商贾穿梭于十三行商厦中,江上万人竞马的场面令人叹为观止。

扩展数据:

起始时间

自唐代以来,广州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商埠之一,广州十三行是17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中国对外贸易中的一个特殊组织。十三行营业厅集中在广州郊区西南角,靠近珠江,这里是繁忙的水上码头。

1684年,广东政府招募13有实力的行商,指定他们在外国船只上与外商做生意,代海关征收关税。1757年期间,清朝采取闭关政策,仅保留广州为外贸口岸,而十三行是当时中国唯一合法的外贸通道。

传动机构

十三广银行隶属广东海关,其业务承包制、业务担保制、一般业务制、业务招揽制、公库等运行机制,实质上是清政府确保实现以商控洋、确保税收的方式。

承包制是指十三行商人“承包洋货”的制度;商人保护制度规定,行商首先要对外商在中国的一切行为负责;一般有一至三个首席商人,他们是商人中资本最雄厚的,负责带领商人与外国人进行贸易;招徕业务系统是指一笔交易的所有环节;设立公营银行是为了规范外贸市场,掌握议价权,实现银商利益最大化。

百度百科-广州十三行

人民网-解读广州十三现代背后的“南海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