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几个重要符号的历史来源
元素符号:表示数字,如0,1,2,3,4等。
运算符号:加+,减-,乘×,除-,分数线-。
关系符号:等号=,大于号>,小于号
约定符号:小数点
属性符号和辅助符号:括号()
下面和大家分享几个重要符号的历史来源。
(1)关于“+”和“-”。
数学符号的形成一般经历了三个阶段:文学形式(或文字形式、文学形式)、缩写形式(简化形式、缩写形式)和最终被接受的简明符号形式。+”和“一”的历史也是如此。随着数学符号系统的发展,德国人在15世纪引入了“+”和“-”。据说是借鉴了商业惯例。酒商卖大桶酒,横线表示减少了大桶酒;当桶内的酒恢复原状时,在前面画的横线上加一条竖线,表示原来被拿走的酒已经被补充。结果,减酒时,即倒酒时,出现“-”符号;加酒,也就是给人加酒的时候,出现“+”这个符号。德国数学家魏德曼被认为在他的著作中首次使用了“+”和“-”。
(2)关于“X”和“∫”。
1631年,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在他的著作《数学的钥匙》(又译《数学导论》和《数学钥匙》)中创造了许多数学符号,目的是为了摆脱复杂的数学公式,其中第一次用“X”来表示两个数的相乘,也就是现代的乘法符号,然后“X”现代人普遍认为奥特雷德发明“X”的时候,认为乘法就是增加,是一种特殊的加法,但又不同于加法,所以写了加号如今,除法符号÷被称为拉恩符号,一般认为它是在瑞士本土的J.H. Rehn于1659年出版的一本代数书中作为除法符号引用的。起初,这个符号在瑞士和其他欧洲国家并不流行。直到1668,他的书的英文版才开始流行并被广泛采用。关于瑞安发明的除数,有人推测他在做除法的时候,没有符号来表示将一个整数分成几部分的符号,于是他用一条短横线(可以认为是负号)将两个点隔开,表示分解的意思,形象地展示了除法和减法的关系。
(3)关于“=”。
英国数学家Reckord在破折号上加了一条直线,两条平行的直线用来表示相等。雷形象地说:“我把两条平行线——等长的双胞胎,因为没有两样东西能比它们更平等。”从此,这一对平行线作为平等的象征慢慢流传下来。如今,“=”已经成为世界通用的符号。小学生最早接触到的公式是等式,等号连接的方程代表一种等价关系。比如几加几等于10,几加几等于20,加法的逆运算减法都涉及到方程。先前的研究表明,儿童一般不倾向于认为“平等”意味着“一样多”,即他们将等号视为平衡关系的象征。相反,学生一般把等号当成运算符号,因为它后面通常是运算结果。也就是说,等号左边是运算过程,右边是运算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一对应来强化“=”的本质:符号两边的数字(量)是相等的,这对学生今后理解方程的含义极其重要。
(摘自《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孔启平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