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什么不延续元朝的海运来代替水运?

运河水运往往因为干旱浅水,河道堵塞,导致油轮无法如期到达。为了克服漕运的困难和漕运补贴的不足,元朝统治者更加重视水运的另一条干线——海道。元十九年(1282),元政府命罗比、朱庆、张宣等人监造60艘海船,招募曹丁、曹福,开辟海上运输。朱庆和张轩都是海盗。他们曾经为元朝海运宋代收藏的书籍到直沽,熟悉上海和天津之间的海上航线。他们招募的大多数曹丁·曹福也熟悉航运情况。为了鼓励他们的积极性,元政府给每户五个人分发口粮。这样,海上漕运逐年增加,从至元十九年的4.6万石增加到二十七年的159万石。从元武宗到大二(1309),增加到246万石;元文宗历第二年(1329),增加到320万石。

漕运实行后,方便了江南地区粮食的北运;油轮返回时,载有豆类、谷物和土产(梨、枣等)。)从北方传到南方,促进了当时南北的物资交流。但是,在当时,由于我们不能有效地掌握海洋气候的变化,不熟悉海上航线的情况,海上运输是非常困难和危险的。在风、雾、海盗的袭击下,每年都有大量曹丁曹福葬身海底,大量运粮船沉没;粮食的损失,平均每年在100万石以上。

为了寻找一条经济安全的海运路线,在元朝十九至三十年(128-1293)的十二年间,水路运输路线三次变更。第三条路线是:三沙,由刘家港(今江苏省太仓县六合)至崇明岛入海,进入深海,向北经成山角向西北,经刘家岛、沙门岛经莱州湾,到达直沽海口。这条新路线比以前更短更快,在风好的时候十天就可以到达。

此外,为了克服海上运输的困难,元朝海事机关于第四年(1311)接受了苏仙的建议,在西山沙嘴设置了航标船,指挥进出长江口的船只。延祐元年(1314),他接受了袁媛的建议,在江阴的夏港、徐沟等九处树立旗帜,引导船只。延祐四年(1317)十二月,龙山寺前筑土丘,土丘四周有石块。在土墩上,每年4月15日起(4月15日开始春运),白天高挂布梁,晚上挂灯指挥船只。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