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西路详细资料收集

山南西路,中国唐代的一级行政区,位于兴元府(凉州,今陕西汉中),辖汉中、川东、重庆西部。北宋初年也设在山南西路,后改为下西路,仍由兴元府管辖。

中文名:山南西路位于兴元府辖区:今陕西省汉中市,改为下西路辖区,名称由来,辖区州,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辖区。山南路面积较广,分为山南东路和山南西路。据《唐六经》卷三记载,山南西路辖梁、杨、冀、通、开、毕、巴、彭、曲、府、豫、贺、丰、兴、李、郎、郭等十七州,贯穿今四川、陕西两省。得名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将天下分为十五路。再次提到山南路分两路,开元年间所辖各县也进行了调整。《元和郡县图》(806-820)共二十二卷:有兴元府(凉州)、扬州、、凤凰、兴、成、文、府、冀、毕、巴、彭、通、开、郎、郭、屈十七州。与之前相比,只是交界处的几个县略有变化(成都、温州、福州纳入,玉州、贺州划归我司剑川,福州划归贵州中路),对山南西路贯穿川陕的区域格局没有根本性影响。由于大巴山脉将山南西路一分为二,北部属于陕南汉江上游,南部属于川北嘉陵江中上游,所以文献上常把北部和南部分别称为汉中和巴南州。从历史沿革来看,相当于隋代凉州所辖的巴汉诸郡。商远初年(760-761)被任命为我军出使山南西路,治理凉州,即今陕西省南郑县东二里。统领梁、杨、冀、毕、文、通、巴、兴、丰、李、开、曲、彭十三州,兴元初统领罗国金三州,而温州则划归淅川,即今陕西汉中路北部、四川东川路嘉陵路,后分而治之。大顺初,杨守良不服命令,被李兼并。日初与王建合并,北宋时还设山南西路,以节省开支。凉州汉中县:治南郑县(今陕西省汉中市)辖南郑县、宝城县、隰县、城固县、金牛县。兴元元年(784)六月,凉州升为兴元宝元年(825),省金牛县入西溪县凤州县河池县:梁泉县(陕西省凤县凤州镇)辖梁泉县、黄骅县、两当县、河池县。鲍莉元年(825年),省黄骅县入顺正县、星州县、梁泉县:顺正县(今陕西略阳县)辖顺正县、昌居县、明水县。长庆元年(821),明水县入宜昌县、利州县、长居县:知绵古县(今四川省广元市)辖绵古县、宜清县、嘉川县、嘉蒙县、宜昌县、景谷县、三全县。天宝元年(742),李良府,三泉县改为铜川县,通州,李记府,嘉川县(765):直通车县(今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辖铜川县、永木县、三岗县、石鼓县、东乡县、宣汉县、新宁县、巴曲县、琅琊县。天宝九年(750)设琅琊郡,967年,宣汉县永泰元年(765)救。八渠县代河三年(829年),新宁县、八渠县划归开州,第四年又归扬州阳川县:知乡县(今陕西省西乡县)辖兴道县、黄金县、阳原县。开元十八年(730),分析得知兴道在华阳郡,天宝三在省(744)。八年(749)清水谷道开通,迁址。因为玉书是从山上刻下来的,所以改名为甄宓县,并转移到京兆府。十一年(752),属天宝十五年(756),属鲍莉元年(825)。省内巴川县、贺州县、阳原县:支石井县(今重庆市合川区)辖石井县、辛鸣县、汉川县、赤水县、巴川县、铜梁县。开元二十三年(735)荆、铜梁两县,开元二十一年(733)设巴川县,分天下十五路,山南路分东西两路。河州在山南西路甘源二年(759),河州划归东川冀州富阳县,属南江县(今四川省南江县南江镇)管辖。永泰元年(765),更平,鲍莉元年(825),永泰元年,富阳县(765),毕丽霸州青化县:芝华城县(今四川省巴中市)辖华城县、青化县、曾口县、盘岛县、贵人县、施宁县、张琪县、恩阳县、潘琪县。永泰元年(765年),大理州彭山县归尹达郡(今四川仪陇县尹达镇)管辖,辖尹达县、安固县、仪陇县、富裕县、当曲县、咸安县、大竹县7县。天宝元年(742),安固改梁山为鹿(757),大竹属成山县(曲周),咸安县改彭山县,广德元年(763),尹达改彭赤壁州为施宁县:知诺水县(今四川通江县)辖诺水县、广南县、白石县、太平县。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六月,建立太平郡。天宝元年(742)改为开州圣山县,巴东县天宝元年(742)改为通江。知胜山县(今重庆开县)辖胜山县、新浦县、万绥县。广德元年(763),嵊山县改称成山县,曲江县:刘江县(今四川省渠县)辖刘江县、石安县、成山县、澧水县四县。天宝元年(742年)八月,石安县改为曲江县鲍莉元年(825年)。唐贞观元年(627),禹州属山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山南路分东西两路,禹州属山南西路。甘源二年(759),禹州属建南路东川。到唐朝末年,禹州为剑川、长春、重庆、六合的统帅。阆中县:阆中县(今四川省阆中市)辖阆中县、金安县、南部县、苍溪县、习水县、郭峰县、新景县、新郑县、歧坪县。生元年(713),龙州改琅州,属山南省西路,后属福州涪陵县。涪陵县(今重庆市涪陵区)辖涪陵县、华斌县、武隆县、乐文县、文山县。上元二年(761),第三年(808)调任周国南充郡、贵州中道郡。南充县(今四川省南充市)辖南充县、相如县、柳溪县、西充县、郎池县、岳池县。贞观元年(627),属山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属山南西路。后于宝应元年(762年)归郎池县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