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小传之二胡:超越悲伤的前世
这是我的台词。如果真的要放下,估计三天三夜都不会带什么重的。
但是,真的需要写一个小传的东西太多了,应该讲哪一个,尤其是观众的阅读体验。说实话,我很害怕。
这是一个早已融入我生活的乐器,也是一个在大众眼中刻板印象非常重的乐器。
为了尽可能的展现它立体丰富的形象,我愿意尽我所能。
-1-
从二胡这个名字就可以判断出这个乐器是属于外人的。追根溯源,在历史上二胡、京胡、高虎、中胡、板胡等乐器种类不多的时候,统称为胡琴。
所以,为了更好地了解这种乐器的前世,我们先来谈谈胡琴。
事实上,历史上关于胡琴的记录并不多,诗歌和歌曲就更少了,尤其是岑参的“但我们为从营地归来的客人干杯,为他演奏野蛮的琵琶、吉他和竖琴”。
因为胡琴是唐代北方游牧民族发明的,当时中原的汉族统称北方少数民族为胡人,这就是此乐器名称的由来。
当然,北方不止一个少数民族部落。更确切地说,是胡人中的人发明的,所以也有个名字叫秦。
中国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是宋代的《乐书》,作者陈云在书中记载:琴原曲形似而形,布所喜曲也。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两个重要的信息。一是西琴是Xi发明并喜爱的乐器,二是它起源于弦乐器。
串鲶鱼这个名字怎么样?看起来太诡异了。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弦鼓。熟悉乐器传记的朋友一定记得,它出现在阮的文章里,也是阮的始祖。
这个时候,你可能会迷茫。胡琴不是弦乐器吗?怎么会和弹拨乐器阮是一个祖先呢?
这是乐器进化过程中一个重要而有趣的切入点。弦乐器是在弹拨乐器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唐宋时期正好是弹拨乐器向弦乐器的过渡阶段。
这时,我们的主角琴有拨弦和拉弦两种演奏方法,可以说是水陆两用的乐器。
在《乐书》中,陈云记载了西琴的演奏方法是“两弦间滚竹片”,这是拉弦的方式;同时,欧阳修在《科场闻西秦作品》诗中写道“西秦原是人之乐,人奏之泪落”,明确描述了演奏之道。
这一滚一弹就是琴有两种打法的证明。
-2-
胡琴由弹拨乐器向弦乐器转变的重要时刻发生在宋代。
北方的游牧民族有了新的发明,因为他们长期生活在马背上。他们把马尾辫放在一起做成马尾辫弓,用来演奏琴弦发出声音,从而代替了原来的演奏工具竹。
而这也标志着弦乐器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写《孟茜碧潭》的沈括曾在《军士之歌》中说:马尾辫与随汉车,乐犹犹豫豫自责。不要用弓射云中的鹅,现在鹅不读书了。
马尾辫胡琴出现了,并开始从军营和边塞蔓延到中原。
明代著名画家尤秋子曾画过一幅名为《唐林秋宴图》的画,画中演奏的乐器之一就是马尾辫胡琴。它有一个卷颈龙头,两根弦,一个马尾辫弓甚至一千磅,都和现在的二胡一模一样。
可见胡琴已经进入中原,成为古琴、琵琶等民间宴席的常客。
除了酒席上的娱乐,还有一种乐器在民间的传播方式,就是戏曲伴奏。
明清时期正是中国戏曲的鼎盛时期,不同的曲调、戏曲遍地开花。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地区间交流的加快,不同的剧种相互交流、融合和更新。
因此,在不同地区的伴奏戏曲过程中,胡琴开始细分为板胡、京胡、高虎等不同风格和特点的弦乐器。
-3-
今天我们所说的二胡,应该说是拜老祖宗刘天华所赐。
在他之前,二胡主要用于为民间戏曲伴奏;在他之后,二胡脱颖而出,成为华语乐坛标志性的独奏乐器。
不过这位祖师爷小时候没学过中国音乐,却是西洋音乐出身。10岁,学军号,学钢琴,入西洋乐器行当。
直到20岁才第一次接触二胡,22岁才正式拜师学艺。
虽然他半路出家搞艺术,但祖师爷就是祖师爷,他无法拒绝接受。有了深厚的西洋乐器和作曲功底,刘天华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二胡。
一是他借鉴和移植了很多小提琴的演奏技法到二胡上,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其次,他为二胡创作了许多代代相传的经典作品,如《晚安》、《光明行》、《空山鸟》等。有了独唱曲目,才有了交流的媒介。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构建了一套完整科学的二胡教学体系,为这一乐器的普及和学习铺平了道路。
一部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以跑龙套的反击为主角,由刘天华书写。
此后二胡演奏蔚然成风,成千上万的琴童前来拜师学艺,二胡成为中国当代四大民族乐器之一。
90年代初,另一个小女孩开始在父母的指导下学习拉二胡。27年后,我在这里写了一部乐器传记,表达对祖先的崇敬。
-4-
说到二胡,大众的第一反应大概是一种极其刻板的印象。戴墨镜的盲人用它来表演,“二泉映月”的旋律和表演者的人生经历一样悲凉。
说实话,作为一个二胡演奏者,我强烈拒绝把二胡局限在这首曲子上。甚至有一段时间,听到别人提到这首歌,我就上气不接下气。
你能写二泉岳影而不提二胡吗?这是我想对大家说的。
但后来我渐渐释然了,因为我发现大众对任何事情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刻板印象。无非是你爱的深度和责任。
既然如此,我就说说这首《二泉映月》。
作曲并演奏《二泉映月》的阿炳,实际上是无锡市一座道观的主人。至于他,他并不是天生失明,而是因为过分放纵自己(嫖娼抽鸦片),不幸染上梅毒,结果眼睛受到伤害。
看不到,就不能当道观之家,只好露宿街头,靠卖艺为生。
更不用说私生活的混乱,这个阿炳真的不愧为音乐天才。12岁的他能演奏多种乐器。精通二胡、琵琶、笛子、鼓,在整个无锡道教享有盛誉。
而《二泉映月》也是来源于道教的一段音乐。阿炳以此道教音乐为框架,引入苏南民歌,形成了这首著名的二胡曲。
最初演奏时,阿炳称之为“易信曲”。在餐馆和茶馆播放的著名品牌上,它也被称为“惠山二泉”。
直到建国初期,著名音乐史学家杨先生等人在全国各地搜集民乐的过程中,经他人推荐,奉命找到,并录下了他演奏的曲子。
与杨先生商议后,正式命名为“二泉映月”。
-5-
建国初期,一次抢救性的征集,挽救了这首《二泉映月》,也顺便为阿炳赢得了知名度。他的苦难经历和对新生活的向往,表现了新中国贫困人民的普遍期待。
应该说,这是特定时代的必然选择,也是二胡的幸运。
但这也是二胡的不幸。因为阿炳,二胡完全等同于苦难,尽管它已经告别了那个贫穷的时代。
刻板印象不是那么容易打破的。我很清楚,我们需要等待新时代的又一次造星运动,等待新的大师和名曲的诞生。
对此我充满信心。因为我非常了解这种乐器,它精致而悠长,它刺激而澎湃,它塑造的音乐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广度和深度不能用悲伤这个形容词来定义。
今天,当邓建栋、宋飞、陈俊、于红梅等大师辈出,长城随想曲、阳光塔什库尔干、狂想曲系列诞生的时候,我知道那一天已经不远了。
我曾经在我的乐器传记里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中国音乐的人,一种是不知道自己喜欢中国音乐的人。
现在我想在二胡上做另一个提炼:
这是一种神奇的乐器。当你拿起它,我相信你最终会爱上它。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可以联系我的大战略家扣船。呵呵,祝你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