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元朝

在说元朝之前,我不得不说说蒙古,因为他和元朝有很长的割据史。蒙古帝国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帝国。这么大的帝国是怎么来的?

当辽国被金国推翻后,辽国的其他民族都成了金国的弟弟。蒙古大概就是这种情况:

蒙古部落生活在大草原上,他们彼此之间非常分散。大家除了放养没什么娱乐,所以吃饱了没事干就互相抄袭互相讨厌。其中一个部落,他的大哥叫苏轼,有一天他终于抓到了另一个世仇部落的大哥铁木真吴歌,是时候把他砍了。砍倒铁木真吴歌的时候到了,他的儿子出生了。是时候为他的儿子命名铁木真以示纪念了。没过多久,又到了卷入部落斗争而死的时候了。年轻的铁木真只能和他的部落一起生存。谁也没想到,他有强大的军事和领导才能,很快就把其他部落都收拾干净了。以前松散的蒙古部落从此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蒙古帝国。铁木真也成为了蒙古的老大,被尊称为无比强大的可汗:成吉思汗。

蒙古诞生的时候,敌人只有两个:一个是西边叫西辽,一个是东边欺负蒙古人多年的金国。当辽国被金国打败后,残存的契丹人逃往西方,建立了西辽。西辽与蒙古人无关,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时,一个敌人向西逃到了隔壁的西辽。逃到那里居然获得了西辽国王的赏识,成了徐。从此,西辽成为蒙古的祸害,所以在这个时候,蒙古人与郭旭和西辽作战。西辽忍了没多久,就被蒙古人吃掉了。蒙古在吃了西辽之后,遇到了更西边的一个国家,就是花剌子模。蒙古希望与花剌子模和平相处,成为友好邻邦。但没想到蒙古派出的商队和使者都被杀了,成吉思汗很不高兴。他正与徐金国交战。现在,等一等,亲自带队掉头,跑到西边去攻打花刺子模。这次消灭花剌子模,是蒙古帝国的第一次西征。无论是与金国、西辽作战,还是与华佗墨子作战,蒙古人的主导思想都是复仇。但是蒙古征服花剌子模后,发现世界原来是这样的一盘菜,本身就有力量。从此蒙古人的野心得到了彻底的释放,成为了历史上最可怕的侵略者。我们可以认为这是未来蒙古帝国的起点。

从上图可以看出,蒙古消灭花剌子模后,弱小的西夏首当其冲。于是蒙古人用各种理由打了西夏四五次,最后举手消灭西夏。但也正是这个时候,成吉思汗死在了西夏。蒙古人在西部消灭了西辽、花腊墨子、西夏后,在东部与南宋合作消灭了金国。经过这样的运作,蒙古成为了亚洲的移动电话。

花剌子模在亚洲的最西部。蒙古人灭了,就从他们头上冲过来了,来到了欧洲的门口。所以蒙古人的下一步就是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这是蒙古帝国的第二次西征,这次的目标是欧洲。这次西征由成吉思汗的儿子新汗窝阔台指挥,一路打到今天欧洲的匈牙利。成吉思汗的孙辈掌权时,有蒙古帝国的第三次西征。这次的主要目标是中东,大概在今天的伊拉克和叙利亚。嗯,这个时候蒙古人已经征服了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这个时候的蒙古大汗就是蒙哥。孟戈是《射雕英雄传》中郭靖的好朋友。他就是成吉思汗的小儿子拖雷,他的儿子是孟戈。为什么要提芒戈?因为当整个蒙古帝国都在西杀四方的时候,蒙哥在东,亲自出击最硬的钉子户:南宋。他为什么要打南宋?因为蒙古征服了欧洲和非洲,只剩下邻近的亚洲,所以地图部分比较完整。但当蒙哥进攻重庆钓鱼城时,他被击毙了。他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叫阿里布格,在蒙古老家,准备接班当可汗。一个是忽必烈,和孟戈一起攻打南宋(但不是在一个地方)。这两个弟弟觉得自己才是蒙古大汗的接班人。于是忽必烈急了,想跑回蒙古去打大汗。回到蒙古,硬生生的消灭了阿里布格,成为蒙古帝国的大汗。忽必烈又南下,最后灭了南宋。至此,蒙古帝国的版图基本完成。

然而,蒙古帝国并不是一个正式的称号。忽必烈称这个庞大的帝国为大元帝国。但是,大元帝国的疆域有多大,问题就有多大。成吉思汗有很多后代。表面上这么大的地盘汗流浃背,实际上是分块的,由后代掌管。忽必烈和阿里巴巴兄弟在争汗的时候,有人支持忽必烈,有人支持阿里巴巴兄弟。于是,庞大的蒙古帝国相互分离,分为四个汗国,即钦察汗国、窝阔台汗国、伊犁汗国和察合台汗国。忽必烈虽然是大汗,但基本上管理不了四大大汗国。好在他成功拿下南宋后,在东边有一整块私有土地,是元帝国,也是我们元朝。

八、元朝的蒙古帝国(上)

蒙古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从一个小部落扩张为欧亚巨人。历史上,像这样大的帝国一般都会经历分裂。罗马帝国一分为二,亚历山大帝国一分为三。蒙古帝国分为五块,其中四块给了成吉思汗的后代,称为四大汗国;一块由蒙古帝国的单于亲自坐镇,称为元帝国。本来四大汗国应该是听元帝国的,但是大家都不太喜欢忽必烈,就各自为政了。元朝成了一军之长。

元朝有一个特点:给皇帝交特别的费用。才98年,却经历了11个皇帝。中间40年,有10个皇帝。为了快速了解元朝,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段:第一段,开国皇帝忽必烈,元朝最鼎盛时期;第二段,元朝各“门派”轮番上阵。这期间他们只忙一件事——过渡;在第三段中,末代皇帝元顺帝在位时间很长。让我们来看看元朝发生了什么:

一、忽必烈时期

元朝这个时候,只有一个字:钱。因为大家的生意都很红火。在当时的欧亚大陆,很多民族或者小国臣服于蒙古帝国,非常重视改善交通,大家去旅游做生意都变得非常顺畅。最重要的是蒙古人没有儒家教育,没有士农工商的鄙视链,助长了商业。至少在忽必烈的统治下,元朝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商业最发达的朝代。一个叫凯尔波罗的年轻人,在17岁的时候,随父亲从半个地球之外的意大利来到元朝,在元朝待了十几年才回到欧洲。他的故事被写成了《马可·波罗游记》。这本游记把元朝吹上了天,引发了西方人对东方无尽的想象,最终开启了欧洲大航海时代。

但是,忽必烈这个皇帝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清醒而明智地认识到,要想在汉人的地盘上称王称霸,蒙古人就必须汉化。从此,元朝的官员设置和国家管理开始采用汉制。大家都学会了汉语和中国文化,连首都都从蒙古南移到了元朝(现在的北京)。从此,北京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直到今天。

汉族人擅长农耕,而蒙古人只放牧牛羊。到了元朝,统治者也开始鼓励蒙古人耕种田地和棉花。因此,忽必烈时期,元朝不仅发展了商业,而且在战后奇迹般地恢复了农业。

蒙古人灭了南宋,把运气都花光了。从那以后,他们再也没有赢过一场战斗。比如日本,蒙古人为日本出航,结果遇到台风,船队被涉案人员掀翻。除了日本,元朝还打过越南、缅甸等。这些战争要么是蒙古人在海上被推翻,要么是当地太热待不住,最后的结果都是没有收获。

但是这个时期一过,大家发现元朝真正的问题并不是蒙古海军太强。

第二,元代中期的各种“宗族”

元朝汉化好,然后就好了。蒙古人汉化只是为了统治汉人,却不了解汉人的精神。元朝之所以保留库存不到一百年,是因为他们在中文里至少有两样东西不懂。(1)王位继承。汉朝基本能维持三四百年。原因之一是它非常重视一个规则:老皇帝不在了,长子不在了,长子不在了,长子在上,以此类推。这就是始于周朝的长子继承制。但是蒙古人不一样。如果大汗死了,全家人先坐下来开会,选出最合适的人做下一任大汗。元朝建立后,可汗也开始任命接班人,但蒙古人还是发自内心地认为,谁是最优秀的,谁就可以当可汗。所以每当有新的可汗继位,就会发动政变。所以在忽必烈死后的40年里,接连出现了10个皇帝。所以元朝中期,国家从来没有稳定过。②举国体制。如果说继位制度只是朝廷内部矛盾的话,那么元朝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清楚汉献帝是怎么和这么多民族玩的。在汉武帝看来,中国各民族都应该一视同仁。唐太宗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有着伟大帝王胸怀的皇帝。然而,蒙古人的做法不同。他把元朝分为四等,地位从高到低是这样的: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方人。等级差异意味着全方位的立体不平等。比如汉人犯错的惩罚,在《碧梦》里比在《碧梦》里更重。更重要的是,等级越低,税收越重。元朝花钱的地方很多。比如蒙古贵族不纳税,朝廷却不断给他们赏赐。这些巨额开支几乎都来自于对汉人的盘剥,尤其是南宋前汉人。

正是因为元朝社会充斥着各种不平等和政治腐败,才把历史舞台上最讨厌的角色逼出来了,那就是农民起义。所以元朝的农民自始至终都在闹革命。在朝廷动荡、国家不稳的形势下,元朝迎来了最后一位皇帝:元顺帝。元顺帝是元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单干了35年,超过了元朝的三分之一。但我们要谈的不是他的长期服役,而是因为他会牵扯到中国历史上一个重量级的传奇人物。

九、元朝的蒙古帝国(下)

元顺帝能成为皇帝可能是命中注定的。他的父亲是一个皇帝,但是皇帝在几天之内被他的弟弟,元顺帝的叔叔杀死了。元顺帝的叔叔篡夺了王位。不久,舅舅的儿子死了,于是舅舅的良心发现,在他死后把皇位还给了元顺帝的弟弟,然后元顺帝的弟弟也死了。结果,只有元顺帝当上了皇帝,当时他才13岁。

令人费解的是,当他成为皇帝时,因为皇帝还年轻,宰相伯颜很高兴。当他看到皇帝是一个软柿子时,他把元顺帝当作一个傀儡,独自处理国家事务。然而,元顺帝已经秘密找到了一个好同伴,准备一起对抗伯颜,而这个同伴就是伯颜的侄子,他的名字叫脱脱。一天,伯颜让舜帝去打猎,元顺帝说我生病了。当伯颜独自外出时,脱脱和元顺帝立即关上大门,发动政变。伯颜回来后,脱脱列出了一系列对他的指控,并将他解职。因此,脱脱成了下一任首相。被誉为一代名臣的脱脱给元朝带来了很多重大改革。如恢复科举、减税、整顿腐败等。这种君与臣的结合,其实让风雨飘摇的元朝显得有些血腥。然后,元朝疲惫不堪,就在政治稍有起色的时候,黄河又决堤了。黄河一决堤,就要农民工来修。治理黄河本来是利国利民的事,结果却祸国殃民。法院强制15万农民工劳动,底层小官却骗取法院资金,农民工领不到工资。元朝终于面临了致命的冲击:元末农民起义。

在这次农民起义中,安徽安百里教有两个小头目,一个是汉,一个是。这两个人平时粉丝很多,大家都赶过来说要跟着。他们在历史上被称为红巾军。红巾军虽然最初是由韩和刘发起的,但它并不是一个统一的组织。其实它有很多团队,分散在各个地方。比如最重要的两支红巾军:①韩林儿&;(创始人韩刚起义就被当地派出所镇压,后来他的儿子在上面,但这支队伍的实际领导者是);(2)徐寿辉在湖北&;(徐守慧是湖北黄冈人,是江西和尚,兄弟们都称他为彭和尚)。除了红巾军,还有其他起义力量,如江苏的张士诚和浙江的方国珍。大家都在忙着造反的工作。以下重点介绍韩林儿&;刘福通这个,这个红巾军在安徽的另一个地方有一个分支,他们的首领是郭子兴。一天,一个年轻人来到他的军队。他战斗非常激烈,很快就成了郭子兴的得力助手。郭子兴甚至娶了他的女儿。他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小时候吃不起饭,出家当了和尚,后来吃不起饭,就干脆来参加起义:朱元璋。他的妻子就是未来著名的马大脚·马皇后。提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皇帝,只有两个是白手起家的:一个是刘邦,一个是朱元璋。他们有一个* * *共同点,都是在创业之初遇到了人生的真爱,一路相伴,同甘共苦。邦德女郎吕后&;马皇后大脚。但是他们做了皇帝之后,却从来没有抛弃过妻子,这让他们成为了一代教母,最后成为了一段佳话。)

这时,朱元璋有两个首领,一个是大首领刘福通,一个是小首领郭子兴。郭子兴,一个小头目,后来因为派系斗争在自己的队伍中抑郁而死。伟大的领袖刘福通想做大事,梦想推翻元朝,带着主力在北方作战,直到到达元朝的首都。但最后起义失败,他死了。所以,依靠大小头目的人生修炼,这支红巾军的最高领袖,最后成了朱元璋。朱元璋的实力逐渐强大,压力也越来越大。安徽这个地方还不够。他得找个地方缓解压力。于是他一路搬迁,最后来到了一个新的战略要地,从此成了朱元璋的根据地。这个地方叫做庆忌。朱元璋来的时候改名应天,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朱元璋在南京期间,用心经营自己的权力,结交了很多日后重要的合作伙伴,比如大名鼎鼎的刘伯温。著名的“筑墙高筑,广积粮,慢慢成王”的发展战略也是在这个时期确定的。凭借这九个字,在其他义军高调称王的时候,朱元璋在南京不断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战略资源。

这个时候整个国家的情况是这样的。在北方,元朝的朝廷虽然没有陷落,但是受到刘福通的严重打击,已经奄奄一息。(提示:总理很有超脱的能力,但后来被政敌陷害,死了。元顺帝没有把所有东西都完全脱下来,变成了一个昏君,每天吃喝玩乐,看着叛军发展壮大。)在南方,所有的起义队伍都变成了割据一方的军阀。在他们眼里,元朝并不担心,现在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打败竞争对手,进而成为蒙古人的终结者。起义有三支队伍:①朱元璋在南京,其伟大领袖刘福通仍在北方与元朝作战,但他离被杀不远了。②徐寿辉,江西人,但此时他已经挂了。这个时候红巾军的首领是徐寿辉的弟弟陈友谅,朱元璋一生中最大的敌人。③江西张士诚,他很有钱,喜欢坚守。朱元璋发现自己处于一个艰难的境地:在张士诚和陈友谅之间。朱元璋最终做出了先与陈友谅大决战的决定,于是在苦战之后杀了陈友谅,然后调转枪头,顺利收拾了张士诚。朱元璋凭借过人的谋略,把两个性格迥异、风格迥异的强大对手全部吞掉,最终成为所有叛军的王者。剩下的作品是《西游记》,杀死幸存的元朝。但在此之前,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朱元璋松了一口气,在自己的地盘上宣布,一个全新的汉朝诞生了,那就是明朝。明朝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详细介绍。

十、元朝——元朝为什么这么短命?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我们来说说元朝为什么这么短命。在它短暂的一生中,它的经济轨迹非常简单,只是一条不规则的抛物线。忽必烈前期,经济上去了;后半段各种“门派”轮番上阵,经济坑下去。

1,忽必烈的斗争史

通常我们看一个朝代的经济,主要看两个方面:农业和商业。先看农业。蒙古人刚开始横扫天下的时候,抢地盘之后喜欢把耕地变成牧场。后来,在窝阔台时期,受卢野楚才等人的影响,耕地改为牧场的情况大为减少。到忽必烈入主中原时,他已经完全开明了,特别是意识到了农业的重要性,并制定了几个登陆计划:①劝农种田,忽必烈设立了农业劝导部,日常职责就是劝导老百姓多种土地。(2)开垦荒地,忽必烈鼓励大家开垦荒地,谁开垦谁归还,农业税减免。此外,朝廷还将耕地面积和农民数量的增加列为公务员的考核标准。(3)技术指导,忽必烈让人整合了以前的农耕经验,制作了种植技术指导手册,然后请全国各地的文官下乡指导。④鼓励棉花种植。虽然棉花在很久以前就传入中国,但种植的人并不多。恰好有个叫黄道婆的大妈从海南镀金回来,带来了先进的纺织技术,于是纺织业也兴盛起来。另外还有兴修水利,发展副业等一系列措施,就不一一说了。总之,在忽必烈统治的二三十年间,饱受战争摧残的农业恢复得相当不错。

一旦老百姓的温饱问题解决了,大家就可以腾出时间去做别的事情了。比如生意。对于商业,蒙古人的基因里非常重视。他们还在大草原的时候,除了肉和草,其他的日用品都要靠做生意来交换。在重商主义基因的加持下,忽必烈将元朝的商业送上了中原历史上的巅峰。那他是怎么做到的?(1)税收少。对于商人来说,做生意最大的动力就是不要白忙。法院鼓励他们的具体方式是少缴税。忽必烈时期,皇帝直辖区的营业税降为60税,即每赚60元,只交1元。这个比例在古代是比较低的,甚至他还免除了一些船工和船工的义务劳动。(2)保护贸易。当时做生意,商人经常会遇到“这条路是我开的,所以从此要路过,留下钱买路等等”的情况。。忽必烈的做法很凶,直接派兵护送。③改善交通。早在宋代,水上贸易就非常发达,忽必烈巧妙地继承了这套玩法,对外贸易(港口)+内河(城市)。在此基础上,水上贸易进一步发展,开发了更多的贸易港口,如泉州港。对内,疏浚京杭大运河、通惠河路。而且元朝的造船技术非常发达,商船可以一路穿过东南亚,到达埃及、阿拉伯等地。除了海上贸易,忽必烈还进一步发展了草原丝绸之路。构建了北起西伯利亚,西至中亚,东至欧洲,东至东北,南至南通中原的陆路贸易网络。沿途还设置了驿站,为商人提供方便。也就是邮局系统。如此发达的陆海交通条件,使元朝得以建立横跨欧、亚、非三洲的贸易圈。除了这些操作,为了支持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忽必烈还有更大的一手:发行纸币。(纸币在元代之前的宋代就有了,但真正开始在全国流通是从元代开始的。)

2.忽必烈汗玩纸币

随着元代贸易的繁荣,出现了一个问题:当时用黄金进行交易,进行跨国交易时黄金太重,无法携带,对长途交易非常不利。受宋朝和大金的启发,忽必烈发行纸币:中统纸币,以白银为支撑。为了让人们接受纸币,忽必烈禁止所有人进行金属货币交易。交税的时候要用纸币。但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这个纸币体系就崩溃了。原因是忽必烈逐渐放慢了对外扩张的步伐,他得到的金银珠宝越来越少,导致财政收入不足。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印刷纸币然而,市场上有这么多商品,印了这么多钞票,价格只能上涨,导致通货膨胀。

但作为一个曾经在草原上套过马、射过雕塑的人,忽必烈不服气。于是进行了货币改革,换了一套纸币:元钞。(元朝后期也有通货膨胀,但在忽必烈时期不是很严重。但无论如何,纸币的流通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促进了元代商业的发展。不仅如此,元朝的纸币曾经流过东南亚,有点像亚元。

忽必烈就这么辛辛苦苦干了三十多年,终于把元朝推到了一个商业极其繁荣,其他方面都还不错的状态。然而忽必烈一挂,元朝就憋不住了,开始衰落...

3.元朝的经济崩溃。

前面说过,元朝政变频繁。打架烧钱,天经地义。但蒙古人还有一个习俗:一旦上位,就要给王公贵族赏赐,赏赐很大。忽必烈死后的40年里,有10个皇帝。因此,这一时期元朝廷开销很大,国库经常入不敷出。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方法一:多收税。各种营业税都在上涨。短短二三十年,盐税涨了20多倍,茶税涨了240多倍。农业税也在涨,当时的农民更惨。蒙古王公和汉人豪杰占有大片田地,却不用纳税,于是沉重的农业税落在农民或小地主身上。有的人交不起税,只好借钱,但万一借的钱还不上,只能把土地收走。这是元末的土地兼并。元朝除了土地兼并,还有一个超级变态的玩法,叫封地制。就是皇帝可以任意划出一大片土地给蒙古人,所以元朝中期以后,皇帝换的越快,给土地的东西就越多。因此,许多自耕农和地主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方法二:多印钞票。印更多的钱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通货膨胀。短短几年,物价上涨了10多倍,元朝经济开始全面崩溃。不久,天公不作美,连续几年阴雨连绵,黄河泛滥。朝廷征654.38+0.5万人修黄河。但是国家没钱,救灾的时候只能给你一些没用的纸币。

所以元朝的短命看似是政治问题,其实是经济问题。经济的全面崩溃使人民难以生存,然后他们造反了。

十一、元代范外——元曲

据说元曲是一对双胞胎:老元散曲(重在诗,类似于一首歌)和劳尔元杂剧(重在戏,更像戏)。

1,元散曲

枯死的藤蔓,老树,微弱的乌鸦,

小桥流水,

古道西风瘦子。

太阳下山了,

心碎的人在世界的尽头。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其实我们小时候就学会了。怎么会和宋词长得这么像?

其实宋词和元曲都是古老的流行歌曲。故事是这样的:

到了唐代,汉族与西域的音乐有了一次大的跨界融合,并创造了一个共同的名字——乐言。但是音乐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有人填词,这个词叫调词。这种形式一出现就非常流行。瞬间席卷了整个娱乐圈,逐渐分成了高雅和通俗两个流派。先来看看优雅派。一是来了一波知识分子,他们提高了词的文学水平,扩大了词的影响。不同的曲调是不同的警句。而且歌词也有很多要求,比如格式,文字也比较文艺。就这样,到了宋代,词走到了人生的巅峰——宋词。后来,词成为高雅文学,逐渐与音乐无关。我们来看看热门学校。金朝占领北方后,民歌中加入了一些新元素:北方游牧民族的音乐。金代末年,元散曲正式诞生,曲名为曲牌。与宋词相比,填的词更口语化。而那些知识分子又来了,提高了散曲的文学性和影响力。就这样,元散曲达到了顶峰。

宋词和元散曲虽然看起来很像,但其实有很多不同,比如歌曲、格式等。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元散曲的语言直白通俗,非常口语化,讲的故事一般人都能听得懂。比如我是一颗铜豌豆,不能蒸,不能煮,不能打,不能炸。——摘自关汉卿《一朵花永不老》

元杂剧用的音乐和元杂剧用的音乐差不多,大致可以理解为:把元杂剧用的音乐结合起来,再用戏曲表演出来,就成了元杂剧。

2.元杂剧

元杂剧,其实早就有了,比如《窦娥元曲》:什么是地,不分好坏?上帝啊,你聪明和愚蠢都是错的!——摘自关汉卿《感受地球的扰动》。

元杂剧在中国戏曲领域的地位相当高,元杂剧的诞生是中国戏曲走向成熟的标志。为什么这么说?中国的戏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祭祀活动,与鬼神交流,称为巫;叫【nuó】吓走鬼。秦汉唐宋以后,诞生了多种表演形式,如:春秋战国时期的Pi [pái] Excellence,主要表演歌舞或讲笑话;汉代的蚩尤戏,伪装成蚩尤对抗,有点像摔跤。隋唐歌舞开始在歌舞中加入一些情节;南宋的闹剧以搞笑为主,有时也讽刺时政。形式多样,但都不是真正成熟的戏曲。著名学者王国维曾经给戏剧下过一个定义:戏剧家就是用歌舞来表演一个故事。这意味着一部真正成熟的歌剧需要满足三个必要条件:歌舞、表演、故事。这三个条件中,歌舞表演问题不大,关键在于这个故事。元杂剧出现之前的歌舞表演,要么没有故事,要么故事不全。元杂剧运气好,评书帮他解决了这个问题。说书,古代也叫说话,兴起于宋代,其实就是讲故事。评书对后来的明清小说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人认为《三国演义》是按照说书人的剧本编写的。当然,除了以上这些,元杂剧有如此高的地位,还有两个时代背景促成的助攻:一个是宋元大城市,一个是科举的取消。

①宋元时期“大大大大”的城市。

宋元时期的商业非常发达,许多重要的城市或港口都改造成了特大城市,人口数百万。这个时候,夜间禁令已经取消,数百万人生活在一起,想有一些娱乐放松。于是,勾栏瓦舍诞生了,深受百姓喜爱。在这里,各种歌舞表演一应俱全,说书人、舞蹈演员、杂技演员应有尽有。这样,有了特殊的场地和广泛的观众基础,戏曲的发展也变得非常迅速。

(2)科举没了。

科举制度一直是中国文人的命根子。不想被同龄人抛弃,就得好好读书,靠科举。但在元朝,80年不举行科举考试。文人做官的路被堵死了,但迫于生计,很多文人不得不以写剧本为生。这些文人在元杂剧中产生了一批优秀作品,奠定了元杂剧的地位。

在诸多条件的加持下,元杂剧开始爆发,其发展创造了中国戏曲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元杂剧的发展与一种叫南戏的戏曲有关。南戏诞生于宋代,也是传统戏曲的一种。元朝和南宋并存时,戏剧圈的格局是北方的元杂剧,发展得不错,而南方的南戏需要壮大。元朝灭南宋后,南北戏曲有所交流,在元杂剧的影响下,南戏逐渐壮大。但元杂剧逐渐衰落,南戏却发展起来。发展到明代,出现了中国戏曲的第二个高峰——明传奇。明传奇有四大调,其中昆山调发展为昆曲。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后来京剧等剧种的形成都与昆曲有关。元曲可以说是诗歌和戏剧的百花齐放,其中元杂剧以其直白通俗的语言成为中国大众文化的代表。

元曲到此为止。如果想了解更多,可以看看王国维先生的《宋元戏曲史》。

下一个话题-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