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历史名人

三国是一个特殊的历史事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四川有幸成为蜀国之一。蜀国人才辈出,除了丞相诸葛亮、五虎将军,还有被诸葛亮列为“四英”的蒋琬、费祎、董允。这个董云做了一辈子官,两袖清风,淡泊名利。鉴于其卓越的成就,许多蜀国官员,甚至担任益州刺史的蒋琬,都曾上书,希望给董允升官,赏赐美食城,但都被董允拒绝。据说有一次刘禅采纳了一个官员的建议,悄悄把整个分水镇放到了今天的泸州(有人要我改,分水,但是泸州人说分水知道在哪里。那时候肯定不叫分水)指定在董云名下,作为他和他的子孙享受的地方。董允听说此事后,写信给刘禅,坚决不服,日夜骑马赶回分水岭镇,烧毁地契,把分配的田地一一还给村民。后人评价他为辅佐君主,维护蜀汉大后方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泸州引水道有董云坝,据说是因为董云的关彝墓在那里,而卢希安县嘉明镇被认为是董云的故乡。当然,在那个时候,水的分配也属于卢希安县。今天,卢希安县嘉明镇仍保留着石刻《蜀汉尚书岭董云故里》,原分布在嘉明镇城隍庙观音岩石壁上,长5米,高4.5米,高出地表2米。石刻横向排列,长2.4m,宽0.51m,字径0.21m,高0.3m,字距0.18m。右上方有“四川直隶泸州府赵霞新检”字样,左下方有“乾隆、己卯年正月初十姬旦”字样。字体刻的是楷书,石雕正下方有一个塑像龛,是董云塑像。前面是““321”国道卢龙线和永嘉大桥。1988年,因施工需要,将石刻移至嘉明镇后院石墙。为了庆祝董云作为贤臣的高风亮节,乾隆年间,嘉明镇村民自发集资在嘉明街修建了一座董云牌楼,但在文革中被毁。为了铭记董云的丰功伟绩,嘉明镇* * *于2012年5月在卢希安现代农业园区(嘉明镇石村新农村核心区)新建了董云广场,占地2500平方米。董云雕像由丹霞石制成,总高3米,宽1米,供游客参观和世人瞻仰。卢希安县嘉明镇镌刻着“蜀汉朝职官董允故里”的碑文。20世纪末,在卢希安县嘉明镇九曲河永嘉桥头的石壁上,可以看到“董云故里”几个大字。后来由于开发建设,当地的“董云故里”石雕被搬到镇后院的石墙上保存。听到这里,你就知道什么叫不放了。)董允,蜀汉的朝臣,是著名的历史人物。他是陆军中郎将贺东的儿子。廷熙六年,董允被封为辅国将军。廷熙七年(公元244年),朝廷任命尚书令费祎为大将军,代理军务。董允通过担任大臣,维持官令,成为了费祎将军的助手。他死于颜夕九年(公元246年)。在蜀汉士人眼中,董允与诸葛亮、蒋琬、费祎并列为“四英”。董允有保家卫国的力量,蜀国人民都很崇拜董允,他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但是直到今天,我们看到百度百科上还是说董云是湖北枝江人。这到底是为什么?董云的家乡在哪里?《三国志》董云祖籍说:“其祖为江州(重庆)本巴县人,其父贺东为南郡芷江(今湖北芷江)人”。百度上是这么说的,但是我们有不同的看法。首先,《卢希安县志》将贺东、董允列为“乡贤”,纳入记载。因为卢希安县(分水原属卢希安县)董云坝董云墓的存在。《卢希安县志·董允注》末有注曰:“据旧志,合江董新策撰注:诸志皆说允为鲁人,何以附其墓于鲁?事情还是按照这个传记详细说的,可以参考。《华阳国志》考证:江阳郡原为芷江校尉,建安十八年设立。据此,江阳县(即芷江)人和有载(董云之父贺东)原籍江阳。寿(陈寿《三国志》作者)远在异国,未详考,误以为是南郡之分支。“这表示对反省的质疑吗?列传载地名考辨有误,作者误将江阳之江为南郡之江。据此,明确指出董允父亲贺东原籍江阳,其子董允故里当然是江阳,即古江阳、老泸州、老卢希安。据《卢希安县志》记载,“董云故里”的碑刻为“清乾隆二十四年,汉新助董”。清乾隆二十四年,董云故里镌刻于泸州夏嘉明镇林溪石壁上。每字约一尺见方,楷书横刻。两边都有小题字,前面是“四川直隶周知赵霞新国号”,后面是“甘龙毛毅生日正月初十姬旦”。为什么石雕“董云故里”会位于嘉明镇林溪河桥头显眼的石墙上?需要注意的是,“董云故里”石刻是时任泸州州官的夏所刻。作为泸州官方,其目的是展示和宣传泸州是历史名人董云的故乡。因为嘉明镇位于泸州的北大门,是从省会成都进入泸州的入口,也是进入泸州地界留下“第一印象”的最佳地点。宣称泸州是董云故里的广告放在泸州北大门嘉明镇,真是完美。这样,嘉明镇就成了“董云故里”碑文设置点的首选。它告诉人们,走进嘉明镇,就踏上了“董云故里”的土地。如今泸州有两处董云遗址,董云坝和嘉明石刻,董云坝。大家都知道的多一点,但恐怕很多卖酒的其实都去过董允的墓,却很少有人见过嘉明石雕,那么今天呢?喝葡萄酒的人还是觉得,重视和保护、发展和弘扬文化,不是一个噱头那么简单。一阵风永远成不了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