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紫砂历史名人有哪些?

紫砂陶器起源于北宋中期,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了浓厚的创作传统。随着紫砂壶艺术的兴起,紫砂名家、流派成百上千,陈虎以时间为轴,带你领略明清时期所有的紫砂历史名人。

明弘业和郑德(1488 ~ 1521)年间,宜兴九里山一湖金沙寺的一个和尚,对制陶很熟悉。上完课,他选择练细泥,烧大容量的圆罐,不留钱,不做。宜兴人,四川人,吴宜山做官前住在金沙寺读书。春太公(又名共春或共工春)见僧泥为壶,深明其法,创树形壶式,极为精巧。树胆壶栗形,如古金铁,口柄,仿树枝弯曲状,壶身古朴典雅,百年清凉。宫春还改进了许多制壶工具,如竹边木模具。明代郑德八年(1513),以壶形出现菱菊方程式,造型方法有手工揉捏、泥条盘筑、泥片镶嵌、木模或泥模镶嵌等。,但壶坯和坛子仍混入窑中,壶体在焙烧时易溅釉泪或产生火疵和熔洞。

嘉靖、隆庆年间(1522 ~ 1572),名家辈出。有记载的制壶名家有四位,分别是韩东、赵亮、常远和师鹏,合称四家。当时的制壶器分为龙蛋、圆珠、莲房、六瓣圆囊、八瓣平菊、高提梁,但赵、袁、石自春节后一直沿用这一传统,变化不大。韩东和李茂林另辟蹊径,变得文艺而有技巧。它们简单而多彩,风格独特。从李茂林开始,紫砂壶的烧制就摒弃了旧的“裸胎露烧法”,用匣钵定坯入窑,使紫砂壶色泽圆滑。

万历年间(1573 ~ 1620),师鹏之子史大彬选用上等紫泥,调配成各种泥色,制成壶。他的作品朴实浑厚,却不谄媚。早期作品多仿大壶作春,听太仓名人品茶之说,才改小壶。之后,史大彬凭借自己的绝活,交官做官,才声名大噪,壶艺也越来越精。主要作品有和尚帽、竹节和各种有棱纹的器皿。

史大斌的弟子范围很广,紫砂界几乎一半的人都是当时的弟子。其中最著名的是李重方和徐友泉,有时有“锅主并称为三大”之说。“三巨头”是史大斌、方和许大友全。李重方在制壶上讲究艺术,产品的口、柄端庄,盖严谨;徐友泉擅长仿古青铜造型制壶和彩泥调配。

万历末年,江西景德镇著名制瓷人陈忠美到宜兴改做紫砂器,用瓷雕技术创作各种花卉(塑器)。制作的壶多为雕花雕花,或仿花果,或饰草虫。其中竹紫圈、蟠桃长寿、龙玩、海涛等壶称得上精品。

天启时期(1621 ~ 1627),壶被广泛刻制、雕刻,大部分名家都重视书法。比如俗称陈三呆子的陈永青,从明万历到清顺治,产品工整规范,如莲子汤女、钵盂、圆珠等。陈永青的书法造诣也很深,他的书法风格是晋唐风格。

崇祯年间(1628 ~ 1644),士人提倡“品淡、自斟、自饮”的茶风,使紫砂壶趋于小型化。惠设计的卧式小罐可以装60到80毫升的水。陈、、徐次静、王有兰等大师的作品精美绝伦。

清康熙、雍正年间(1622 ~ 1735),制壶工人陈鸣远吸收了明代著名工匠徐友泉、沈的制壶艺术风格,丰富造型,发展品种,形成了从制壶造型到雕刻的独特工艺风格。浴后妾壶泥色纯红,光滑自露,薄如纸;梅花桩锅是用皱皮和树枝做成的,很生态。壶身饰梅花,印彩泥。整个作品就像一座雕塑。陈鸣远的手工锅有南瓜锅、罗店锅、束腰方锅、捆柴三友锅、方球锅等。,造型奇特,变化多端,雕刻精美,书卷精美。

期间还陆续展示了仿古青铜器的壶形,如小平、小云雷、提梁等。疮方程,用的泥色有白、黄、天青、黑、粉、沙白、栗、朱砂、紫砂等。乾隆初年,传统的方壶、圆壶逐渐改进,罗纹器越来越流行。陶工竞相表演艺术,高矮胖瘦不一,细致复杂。

乾隆七年(1742),王楠林、杨友兰、杨济源、邵继祖、邵德新、邵玉亭、陈汉文、张怀仁被选入承德山庄行宫,为朝廷制作了一批精美的壶具。

乾隆二十三年,四件精制茶具选入宫中。这些贡品用珐琅、桩雕或泥画装饰,典雅华丽。其中,邵玉亭制作的水壶精工严谨,一面饰以荷花,一面饰以乾隆诗词。朝廷收藏的陈汉文、邵德新四件小方壶,制作巧妙,堆有杨雯篆书、山水人物,风格佳如鸡炉,堪称传世佳作。

到乾隆中期,制壶大致可分为普通日用壶和特种工艺壶两大类。普通的锅都是手工成型的,口配件都是用陶瓷模具打印出来的。壶成型后,需要多次压制打磨,才能安装口把,非常注重壶的形与神。特种工艺壶的装饰是工艺美术的杰作,书法、绘画、篆刻、浮雕、贴花、镂空、泥塑、彩釉、搅拌、打磨等技法交替使用,因器而异,变化无穷。

嘉庆年间(1796 ~ 1820),陈洪绶(号满生)成为溧阳郡的宰。自制壶18种,有画图的,有著名制壶家杨彭年等制作的。,并由朋友用书法和题字装饰。主要造型有十字、横云、井田、合欢、房山、瓜形、叠斗、扁石等式。为了便于描述装饰,壶身以几何图形为主,线条简洁,装饰面大。

在满生壶周围,有许多铭文,许多是由助手蒋廷相、郭邦加、高双全、查所写,也有一些是满生自己所作。铭文为印、官、款、行。雕刻时一般用“双直刀法”,有时用尖竹和平刀直接刻画青壶。陈曼生在篆刻、书法、绘画、诗歌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由此“壶贵以字,字照壶传”。满生壶底部往往标有“阿满图室”、“桑亭子”等字样。他在溧阳干了三年,监制了一千多口锅。

道光初年,出现了砂胎锡壶。口、柄、把均为白玉制成,工艺精湛。作者朱坚,擅长书画,欣赏书画,尤其擅长铁笔题字。他曾经写过《壶的历史》。郤诜也是著名的制壶师之一,擅长雕刻和雕刻。他和杨彭年制作的紫砂壶像古代的青铜一样简单,被称为“沈洋”。杨彭年和杨凤年是精通壶嘴捏法的兄妹。虽然随意捏,但是感觉很自然。杨凤年制作的“风卷葵花壶”造型生动,壶盖紧实,色泽浑厚。

咸丰年间(1851 ~ 1861),很多文人在陶罐上题字,作为礼物送给朋友或同事。因此,这些罐子的价值很高,收藏者的数量也与日俱增。有些藏家以“陶”为名,自称“公户”。宫的名字是屈,他的名字是,他的名字是,他的名字是老叶和碧春。原籍上海,从事诗歌、书画、篆刻、古籍鉴定等工作,经常自制茶壶。流传至今的石瓢壶式,就是他的细致之作。他经常请好友邓逵专程到宜兴监制紫砂壶,并带回壶坯亲自题字、刻文、刻画。他的茶壶能用。公户北部的张之洞在同治探索花卉两年,他不是一个俗人。他还经常命人去宜兴定制壶,自己写壶铭。他收藏的沙罐底部有公户的印记。

当时的沙壶造型“方与圆不同”,呈现出一种拼美、拼巧的局面。传统造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属于几何型,基本由圆、方、锥、椭圆等几何形状变化而来。第二种是罗纹,主要采用花果形设计,包括向日葵纹、菱形花、罗纹瓢等。第三种是自然仿生,即动物状、植物状、实用器皿状或其他物理形状。比较流行的小说壶体是邵大亨的《鱼龙》。其壶身浮雕鲤鱼、龙、浪,并组合六条S形线,壶柄卷起。壶嘴和盖子分别装饰有云纹图案和伸缩式水龙头。倒茶时,龙舌会向下延伸,寓意鲤鱼鱼化龙,前途无量。另一种“石榴多籽壶”,以菱角为柄,莲藕为口,蘑菇为盖,在石榴壶外点缀荔枝、银杏、大枣、瓜子等水果,寓意多子多孙,构思巧妙,雅俗共赏。邵大亨这里的壶是流行的壶型。它的嘴和柄对称自然,壶盖直而紧,倒茶时不用担心掉壶盖。邵孤傲,忠厚正直,但一犯困就拿不出一桶金。

光绪七年至十六年(1881 ~ 1890),国内外掀起了一股收藏紫砂的热潮,前代遗留下来的“土豪之宝不足以供无尽需求”(孤园:陶雅)盛行,有的收藏家甚至请来著名制壶工人在家中制作,并出任广东、湖南巡抚。后来,吴大徵请来了著名工匠余国良,制作了特制的烤箱、橄榄方程式、锅底“客借”印章,古朴典雅,是以前的锅印所不能及的。一代金石学画家吴昌硕、任伯年、吴元等。还定制了茶壶,亲自在上面雕刻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