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孔子的历史地位”
子曰:“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的心目中,主持正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当贫富与道德发生矛盾时,他宁愿贫穷也不放弃道德。但不能把他的太平安乐看作不求富贵,但求维护道,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孔子曾说:“富而贵,人欲其所欲;如果你不走这条路,你将一事无成。贫穷和吝啬是人们所厌恶的;不走大路,就不走。”“有钱可用,虽然鞭子多,我也做得到。你要不到,就按我说的做。”
学而不厌,教而不厌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所以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他在当时很有名,几乎被认为是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本人并不这么认为。子曰:“圣人仁者,我焉敢?”乐此不疲,教人不厌。“孔子学无师也。谁有知识,谁不懂,就拜他为师。所以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遵循正直的道路——行为正直
孔子天性正直,主张直行。他曾说:“我对别人,谁毁我名誉?”有名气就要去尝试。思敏也,三代之所以直行。“《史记》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要求老子讲礼貌。临走时,老子赠言:“精明透彻,近死,善议人。辩广大者危,恶者也。做儿子的不该有自己的,做部长的不该有自己的。“这是老子对孔子的善意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缺点,就是看问题看得太深,说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立场的人,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危险。孔子以善待他人为理念,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理论。他也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真诚大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都是他的人生准则。
编辑这个政治思想
德治提倡者
与孔子的仁义礼学相联系,在治国方略中,他主张“以德治国”,以德治国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被称为“德治”或“礼治”。事实上,这一策略打破了礼数不亚于庶人的传统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平民之间原有的重要界限。孔子的仁学体现的是人性精神,孔子的礼学体现的是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文主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适用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政府,而秩序和制度社会是建立文明人类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髓。
耐心系统地引导
孔子春游时,用水来教育弟子学习水的品格和美德。有情有志,善教。
现代发展
孔子学说在近代的新发展,是指近代西方文明输入中国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的条件下产生的新儒学。新兴的“大众儒学”是当代新儒家发展的最高成就。
孔教大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尊天地,贯古今,删六经,尊宪千古”的文化圣人孔子;儒家思想是建立在孔子学说和历代儒家大师学说基础上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日前,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由文化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首届世界儒学大会隆重举行。它是一个国际性的文化论坛,也是一次高规格的学术盛会,它的召开是儒学界的一件大事。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日本前内阁官房长官竹村正彦,以及来自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省等22个国家和地区,以及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法国、英国、丹麦、澳大利亚等86个儒学研究机构的172位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这些来自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的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就儒学的历史研究、当代价值、现代阐释、世界传播、儒学与和谐文化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广泛对话。曾几何时,北京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在全世界面前生动展示了灿烂的五千年中华文明。有识之士指出,其主线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即“乐而好学,尊中重和”。2008演员演唱《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古琴声中,孔门弟子身着古袍,手持竹简,齐声诵读《论语》:“四海之内皆兄弟”,“三人须互相学习”,“和为贵”。887活字版将“和”字变换成三种不同字体,表达了“和而不同”、“和为贵”的中国人文理念。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在五大洲传播,“孔子热”、“儒学热”更是“有偿帮忙火上浇油”。周和平说,在历史的长河中,儒家思想既保持了其和善、和谐的精神特质,又承载了不同时代的文化印记。它以开放的姿态发展壮大,为世界文明的延续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首届世界儒学大会上,新世纪的儒学再次发出了符合历史发展和人类利益的时代声音。
儒学:如何在中国普及,在全世界传播?
当代最著名的儒家学者之一杜维明曾指出,与南韩、新加波甚至中国台湾省相比,中国大陆在维护儒家传统方面仍有差距。不少学者认为,随着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渴求,儒学在中国的普及和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应该成为当前儒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山东大学的王军林认为,如果儒家思想仅仅停留在儒家的小圈子里,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思想和学说,很难说是一种文化。儒家思想只有走出儒家思想的小圈子,来到社会,深入大众,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东西,弘扬礼教规范人们的行为,倡导仁义改变社会风气,儒家文化才会从儒家思想中孕育出来。澳门学者还建议,在中小学提倡每天读一分钟孔子。9月28日,代表们前往曲阜孔庙参加祭祀孔子的仪式。因此,一些代表讨论了在世界各地祭祀孔子的仪式。孔子学院的孔祥林指出,中国、韩国、越南、日本等国都有孔庙。中国古代也有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文庙,它有三个重要的社会功能:尊德、报事、育人。政府通过孔庙教育臣民学习儒家思想,尊德重义,磨砺伦理道德,加强道德修养。这种文化设施对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和保护。浙江工商大学教授赵荣光比较了中国曲阜、台北、成均馆的孔庙仪式,认为孔庙仪式应按照博物馆原则再现历史原貌,强化相关制度、礼仪、乐舞、服饰、器物、祭祀等一系列具体事项。当条件具备时,相关方应向联合国“申遗”。台湾省董进宇介绍,古代祭祀仪式分为“秋祭”和“春祭”,台湾省的“秋祭”主要沿袭了“古礼”,即在礼仪、服饰、乐舞等方面,沿袭了明代祭祀仪式的规则,并根据时代特点压缩了仪式时间,接受女性参加祭祀仪式;“春运”融入了更多的时代特征,采用了年轻人可以接受的方式。其主要作用是吸引年轻人走近孔子,接触儒家思想。有专家指出,在当前复杂的文化背景下,儒家思想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普及不会一帆风顺,甚至难度远远超出大家的想象。来自丹麦的安德森认为,儒家思想的流行并不是价值观的强加。孔子哲学强调相互理解,儒家是一种和谐的价值观。他认为儒家思想应该以协调的方式推广,而不是以说教的方式。与会专家认为,在我们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同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将进一步走向世界,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所理解和接受,从而把人类带入一个和平、稳定、繁荣、进步的新时代。正如张岱年先生曾经说过——“盲目批判孔子的时代已经过去,盲目尊崇孔子的时代也已经过去,科学研究孔子的时代已经到来。”孔子属于中国,儒家属于世界。孔子是中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从汉代开始,儒家思想就被历代统治者视为正统的戒律,甚至作为任贤用能的标准,其影响延续了数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