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种类的中华文化被广泛传播?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在不断发展变化,命运跌宕起伏,有精华也有糟粕。充分认识历史上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恢复我们的历史记忆,增强我们对中华文化的信心,创新和弘扬优秀的传统道德和价值观,重铸中国人自强不息、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民族性格,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无疑是中华文化在当代的历史责任。

1.和而不同。中华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和谐”的文明。《礼记·中庸》说:“达至和谐,天之地位不佳,万物皆育。”做到“中和”,天地可正,万物可育。“和而不同”是中国“和”文化中非常有意义和超越性的内容。《论语》记载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不和。”现实中,“和而不同”就是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承认、包容甚至尊重差异,从而达到* * *和* * *的辉煌。“和而不同”是中国文化对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和谐相处做出的经典诠释和生活准则,也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的核心价值理念。

2.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作为中国文化的主要精神之一,不仅在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塑造了中国人普遍而持久的和平文化心理,而且对今天人类追求和平与发展、社会和谐具有重要启示。“天人合一”的理念表明,人类只是宇宙的一部分,宇宙自然按照一定的规律运动。人也必须按照天地的规律去认识和改造自己,才能适应天地的规律。当今世界,“天人合一”的思想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指明了方向。

3.包容性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包容性特征。从中国悠久的历史来看,儒释道都有包容的传统。其中儒家以传承夏商周为己任,主张“万物相育而不相害,道法并行而不相抵触”。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宽容品格。正是这种强大的包容性,使得中国文化遭遇了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它不仅没有消亡,反而在挑战面前一次又一次地焕发新生,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辉煌的新阶段。人类文明也需要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来促进不同文明的发展。

4.人格价值。孟子提出:“居天下之广,立天下之正,行天下之最。”成功,与人民同在;受挫了就走自己的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权贵不能屈。这叫君子。“将内在的善展开,化为主体的道德意志,以‘君子’之气立于天地之间。曾子说:“士要自强不息,任重道远。认为仁是自己的责任难道不重要吗?死后不是很远吗?“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个人对整体的义务、责任和担当。林则徐的“国家生死存亡是自私的,因祸得福何乐而不为”这句话,就体现了这种责任和担当。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在于他们的政治关怀和社会关怀。宋代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百姓立命,承前启后,为天下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人文情怀的典型表达。

5.世界是公共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择天赋和能力,实践信仰,培养相互理解。老朋友不仅是亲人,还是独子。让老有所终,强有所用,年轻有所强,关爱孤寡病残。.....意思是大同。”《礼记·礼记》的观念,既表现了仁人志士所追求的高尚道德境界,也表现了理想的社会政治境界。

6.人情。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非常重视人类社会关系网络的建立——人伦关系。儒家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就陷入了一张编织的人际关系网。正是因为崇尚人的义务,中国的传统文化才充满了人文气息。

7.开放改变。易经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其实《周易》中的“易”就是变化的意思。中国文化也包含着开放的心态。中国繁荣的汉唐都是开放的朝代。汉朝与西域的交流带来了中亚和西亚的文明。丝绸之路的开通形成了双向文化格局,中华文化在国外得到了广泛传播,同时也从外部得到了启发和丰富。明代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华文明对外开放的壮举。任何一个国家或文明,要繁荣昌盛,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就必须实行开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