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浚县的详细历史。

浚县是河南唯一的县级历史文化名城。

浚县的历史沿革

夏朝时,郡位于河北、兖州、河南交界处。商朝称李,迁都殷后,成为大陆都城。周武王尹柯,在其首都分为泰、燕、魏,浚地分属泰、魏,后康舒封魏,统领浚地。?

春秋时期,荀地有龙头城永裕、敦丘,分属晋、魏。战国时期属魏国。秦为郡,隶属董郡、河内郡、邯郸郡。?

西汉高祖年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95年),设立溧阳郡和敦丘郡。溧阳县位于今岱山东北,属冀州魏县;顿丘县位于屯子乡蒋村附近,属兖州东郡。王莽年间(9-20年),李阳称,改顺丘。东汉复辟,成员不变。?

三国时期,荀地属魏国,溧阳县属冀州魏县,敦丘县属兖州东郡。?

西晋太史二年(266),溧阳县改为泗州魏县。设立顿丘县,辖顿丘、卫国、黄林、银安四县。东晋时,郡国先后属于金、后赵、、、前秦、、后燕。永和七年(351),位于溧阳郡,隶属溧阳郡,属州部。太原十一年(386),定陵族翟倞攻溧阳,太原十三年(388)在此称王,国号大魏王,辖七郡。回到滑动台。太原十四年至二十一年(389-396),溧阳县废弃,隶属季峻县。?

北魏太和十八年(494),顿丘县被废,顿丘县属蓟县(治县在市)。孝昌年间(525-528),郡分溧阳郡,下辖溧阳郡和敦丘郡,属州。永安元年(528),溧阳县划归东丽县,县治在山塘乡何琳村南,属溧阳县。?

东魏田萍元年至武定八年(534-550),设澧州,辖澧阳县。迁郡辖今魏,设蓟县辖、获嘉、蓟县,北有修武,南有修武和六郡。后县政府迁至方头城(今前方城,新城)。田萍巴屯丘县(公元534-537年)。

北齐天宝元年至成光元年(550-577),弃利州,立阳郡为州,弃东丽郡。?

北周郑玄元年(578),恢复澧州,辖澧阳县。改蓟县为潍州,仍治方头城。?

黄凯三年(583),澧州、溧阳县都停了,溧阳县属潍州。开六年(586),在东丽县设何琳县。十六年(596)设澧州,辖澧阳县和何琳县。青祁县,位于房头市,属潍州。大业二年(606),齐县废。改县为魏县。改威州为蓟县,迁威县。废立州、溧阳县和县属蓟县。?

唐武德二年(619),在利州设总督府,治达赉山北麓,辖阴、魏、桓、桓四州,领溧阳、何琳、内黄、汤阴、敦丘、管城、范阳、涟水八郡。武德四年,又清齐郡,属魏州。六年,去了理州总经理室,理州巡抚室。贞观元年(627年),设置道路。澧州属河北路,辖澧阳、何琳、涞水、内黄四县。魏州志从魏县迁到吉安,魏县仍属魏州。十七年(643年),李州被废,溧阳县属魏州,水岱县并入何琳县,何琳、内黄两县属象州。轻骑县并入威县,属威州。长安三年(703),恢复青祁郡,郡治方头城。神龙元年(705),废之,入魏县。?

五代后金代天府元年(937),改溧阳郡为滑州。九年(944),何琳县改为益州。?

北宋雍熙四年(987),改溧阳县为河北省。端公元年(988),同里军设在溧阳,位于东大岱与县城巨山之间,县治仍存。道观三年(997年)改道道,同里军属河北道。天盛元年(1023),同里军改为安利军,军事统治移至丘福山西。四年,魏县属安利军。天盛七年(1029),一场地震把军事城投入湖中,移到丘福山。熙宁三年(1070)弃军,黎阳、威县归河北路威州。熙宁六年,魏县废为镇,入溧阳县,改河北西路魏州。元年(1086),同里军重新建立,分溧阳郡和威县,隶属威州。郑和五年(1115),军队升为周迅,命名浔川军节,后改为平川军节。国家统治在丘福山区,管辖溧阳县和魏县。崇宁四年(1105),何琳镇宁郡军,调到河北东路。宣和二年(1120),汤阴县属周迅,傅玄属象州。?

金天会七年(1129),河北路分为东西两路,周迅隶属河北西路。同帝八年(1148),因与宗不一样,改为通州。天德三年(1151年)改名为周俊。大定二十九年(1189),何琳县受黄河水患,县城荒废。?

元初设省道,周迅属中书省(腹中),该省溧阳县、威县入州。至元二年(1265),改名中书省大明路。

明洪武元年(1368)改为府,周迅为中书省名府。当年10月,改称河南省大明府。第二年三月,改名为直隶(首都)大明府。四月,州减为郡,原称浚县,郡治山东北平坡。永乐元年(1403),更名为北直里(简称北直)大明府。?

清顺治元年(1644),浚县是直隶名府。雍正三年(1725),改为河南卫辉府。?

民国二年三月(1913),废府设路,浚县属河南河北路。十六年(1927),废道设行署,浚县为河南省第三行署(在安阳)。?

抗日战争时期,三权分立。1938年7月,国民党河南省政府重划行政区域,浚县为第十三行署(位于辉县平罗镇)。1939年2月,浚县日伪政府成立,隶属河南豫北路(道隐办事处设在新乡)。1940年秋,浚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隶属冀鲁豫边区行政公署。1941 6月,国民党河南省政府撤销第十三行署,国民党浚县政府改为第三行署(在安阳)。1945年8月,日伪投降。?

解放战争时期,还隶属于浚县民主政府。1947年7月,国民党浚县政府改为第四行政公署,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浚县处于“拉锯战”的战局,两府驻地和辖区变动频繁。1949年5月,浚县全境解放,国民党浚县政府不复存在。?

1949 10年6月中旬,浚县民主政府改为人民政府,隶属平原省安阳行署。1952年,10年撤销平原省,浚县改为河南省安阳行署。6月,1957,11,安阳行署并入新乡行署,随后改浚县。1962 65438+2月,恢复安阳行署,浚县归安阳行署。1983,10撤销安阳行署,浚县改为安阳市1986,18,后改为鹤壁。

浚县历史

商朝称之为“李”。西周属于泰、魏。春秋时期属于晋。战国属魏。秦属河内郡。溧阳郡建立于西汉高祖年间,其后历经东汉、魏晋。东晋永和,第七年设溧阳郡。东魏设澧州,延至隋朝。唐初设立利州总政,辖4州8县。宋朝建立李军,后改为安生军、平川军、巡川军,政和五年升为。洪武二年(1369),州减为一县,自此称浚县。

保存至今的溧阳古城,始建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当初城墙只有东、南、北三面,西边是渭河屏障。弘治十年(1497),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综合整修。经过多次修缮,崇祯十一年(1638),溧阳古城的规模已经形成。

溧阳古城的布局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她不仅继承了中国早期的建城传统,而且在没有完整规划设计的情况下,按照常规布局进行建设。而是从防御和防洪的角度出发,因地制宜,对溧阳城的布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古人云:“城若水中舟,则所谓舟不在水。天虽如斜,地若建于直立,不如住于此城。”

溧阳古城布局以中央亭为中心,县衙位于中央亭西北200多米处。设置东、西、南、北两条中轴线,分别是东、西、南、北的主要街道,分别连接四个城门。东、西、南、北街上有许多规则的直角街巷,居民区都分布在巷内,采用沿街开店的规则结构。为了古城经济的繁荣,在水路交通的西门外修建了码头。大大小小的船只穿梭于南北之间,货物装卸不断,商人往来不断。优金世纪

岳曰:“之西有渭河环城带,此河近城。这条河在天津向东北方向流去,直到到达燕都。商人以此交易,获得三倍利息。”许多商店、茶馆、酒馆、酒店等遍布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手工艺作坊。由于南北之间的经济交流,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城内及周边新建、改建了许多亭台楼阁、楼阁、各种寺庙,既点缀了市容,又迎合了大众心理。

溧阳古城的地理位置在军事上非常重要。由于社会动荡,战乱频繁,自魏晋南北朝以来,这里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古城采取了完善的军事防御措施,西有渭河为池,南有浮山。从西门向南,沿崖而建,背山面水。地势险要,内略平外陡,易守难攻。

溧阳古城的建立规划和管理制度遵循了传统的封建“礼仪”。她是古代政权的象征,是军事防御的堡垒,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同时也体现了古代溧阳劳动人民的智慧和高超的艺术水平。

溧阳有一个古老的庙会,据说始于明朝嘉靖二十一年(1542)前后。当时,丘福是主要的中心,东岳皇帝黄的女儿被供奉。随着时间的推移,庙会越办越大,逐渐延伸到南关和岱山。两山香火日盛,清代形成了庞大的庙会。

农历正月初九、十六,初升的太阳诞生时,县城和两座山都笼罩在淡紫色的烟雾中。一对花船、高跷、狮子、秧歌、背亭,扭来扭去,向观众展示技艺。粗糙而彻底的鼓手,挺胸后仰,手落“咚咚”一阵暴风骤雨般的鼓声席卷人心。布棚摊、泥巴书画、刀枪戟、南北美食、风味小吃等。,已经走完了两山之间的路。“山水丛仙居,杨碧榭澹台,幽静声绕半天;香酬人愿,观酒旗歌扇,传于千年盛会。”这幅清代对联生动地描绘了溧阳庙会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