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汉中八景?
(1)屋顶上的夜雨
天台山位于汉中北部,距县城约70华里,是汉中盆地周围群山的最高峰。踪迹弯弯曲曲?环,石阶步步。高峰鸟瞰河流、丘陵、云海,故有“更坏门”。山泉清澈吗?周围,奇峰怪石,天空如画,景色十分美丽。明清有些诗人感情丰富,但清朝是严谨的。《游天台山》诗说:“苍石立嵯峨,险路新旧,窄寺随峰转,僧多野云归,金店画暗门常闭,画墙越来越暗。
它从山脚盘旋而上,经过胡荃、蛇神崖、南天门和瓦寨顶(峰)。翟定平院,面积约九亩,有明代建造的“药王殿”,前后古松古柏。
因为天台山高耸入云,容易积云,气候多变,时晴时雨。另外,昼夜温差大。每当夜间气温下降时,云层凝结成雨,于是有人用神话色彩将这种自然现象宣称为“屋顶夜雨”。
(2)寒山木刻歌曲
寒山在汉水南岸以西,距汉中约四十五华里。山路曲折,石阶相连。相传刘邦驻守汉中时,曾在此下马休息,故名“麻鞋”。山上有马鞍峰、青山沟、黄草坪、牛蛋村等地。这里有四座小山,山谷,重叠的梯田,竹林,风景秀丽,风景如画。山后有黄龙、黑龙二泉,因流水长,灌溉方便,为山区重要水源。
寒山附近的农民,每到农闲时节,就成群结队上山打柴,一边劳作,一边高声歌唱,相互呼应,一问一答,被称为“山歌”。寒山的美景和樵夫响亮的歌声回荡在山谷中,随风流淌数里。协调形成一种自然美,这就是“诗人们”所赞美的“寒山木刻歌”。
然而,旧社会的贫农生活并没有“诗人”想象的那么美好。下面两首民谣来说明“寒山樵夫歌”的真实内容:
(1)一担干柴担,(2)一担柴火担,
樵夫无柴烧,狂风暴雨从天而降。
楼主在高楼里办酒席,吹到地上。
樵夫在坡前砍柴!到处都在下雨。
(3)龙江小肚
包河下游古称黑龙江。抱水河横跨龙江铺和长寨街之间,向南流约五里,在白象街与汉水河汇合。
龙江铺与长寨街之间的包河古渡,又名龙江渡。渡口两侧,泥沙淤积,形成一大片沙洲。芦苇遍地,杂树生。深秋,枫叶红,芦花开,水鸟聚,大雁成排飞,江南风光芦苇满。
黎明时分,天光明媚,江面雾蒙蒙,载满行人的渡船在鳞次栉比的江面上迂回穿行,与周围沉浸在晨光中的景色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过龙江”的美丽画卷。
(4)梁山十堰
距汉中以西约30华里的梁山,是海底沉积岩地壳运动形成的山峰和岩石构造,完整地保存了地壳变化,为地质研究提供了重要标本。
石岩是古代底栖动物腕足动物的化石。与沉积物同时沉积在海底,在海水的压力下成为沉积岩。地壳变化后,海底上升成为陆地,陆地表面褶皱成为山脉。岩石风化,成为沉积物,动物化石与周围沉积物分离,暴露于地面。普通的岩燕就是这些化石中的一种。
远在三千万年前的古生代,汉中还是汪洋大海。所以这类化石经常出现在海底沉积岩形成的凉山。在苏东坡的《雨亭记》中,有“风欲起羊(鸟名)舞,天要下雨石燕飞”的描写。“梁山十堰”已成为汉中独特的异域异物。梁山风雨也被人们视为绝妙的风景。
(5)水笙古规
从汉中市东南郊望江南,群峰秀丽,汉江流淌,山峦起伏,树木葱郁。“水笙古桂”指的是分布在这座山上水笙庙和庙后的五股泉水和一棵桂花树。
水笙庙离汉中约20里。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背靠大山,面朝河流。山青水秀,翠柏参天,满山繁花似锦,芳草萋萋,景色秀丽。是汉中的著名景点。泉水分为青龙、黄龙、赤龙、白龙、黑龙五泉。赤龙泉在寺内,白龙泉在左边,其他三泉在寺后山坡上。每一个泉水都是由五种不同颜色的石头组成的,所以泉水似乎被分成了五种颜色。由于地下“含水层”的自然变化,除白龙泉外,其余四泉早已干涸。
桂花位于寺庙的中庭,大致呈三面形,左侧枝斜,枝叶茂密。它在秋天开花,有五片花瓣。相传为汉代的种值,故又称汉桂,学名桂花,属于木犀科的一种亚乔木植物。多产于温带、亚热带、热带。在温带,如果生活条件没有大的变化,树龄可以达到1000年左右。虽然茎又粗又老,但花依然芳香浓郁。这棵桂花树是在大约500年前的明朝建庙前后种植的。
(6)东塔和西影
东塔,位于汉中城外的东莞净明寺,是一座十一层的方砖塔,始建于唐初。城东南角的古东湖,相传是刘邦驻守汉中时的饮马之地,故又称饮马池。东塔和东湖之间的距离大约是500米。“东塔西影”是指东塔的影子落入东湖水面的场景。
晴空万里,或明月当空的夜晚,东塔的影子倒映在碧波荡漾的东湖中。塔身的层次和塔上的装饰清晰可见,栩栩如生,与湖周的古树垂柳、城垛亭台及其在湖中的倒影交相辉映。景色奇特而壮丽。
《南郑县志》载有清初诗人所唱关于东湖塔影的诗词,对这一情景有详细描述:“汉阳小思塔,飞影入东湖。海浪皱佛龛,海浪寂寞。镜花缘真变,隐月有虚无,长奇观。”
清朝初年,汉中城人烟稀少,楼房低矮,尤其是东湖周边,空旷荒凉。塔湖之间无高楼,人见“东塔西影”。后来盖了房子,塔影就被楼房遮住了。所以,这片风景渐渐成为了传说中的历史遗迹。
(7)草堂雾霾
早些年以前,汉中南门以东的地区非常荒凉。有一个旧水池,占地约五六亩。大街小巷的雨水都积在池子里,一年四季都不卖。池边很宽。细草,故名草堂。草塘四周,古柳环绕,翠竹、何首乌花开。白鹅游泳。在人口密集的古城里,有一道独特的江南山村风景。
草堂南岸右侧,老草堂庙。《南郑县志》引用寺内碑文:“建之时,世远未考”。寺内庙宇巍峨,结构精巧,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智慧凝结而成的古建筑。
每天清晨黄昏,附近的人们,炊烟袅袅;池水雾蒙蒙,微风轻拂,飘在竹柳枝头、殿顶、花草上、碧绿的水池上。遥望草塘风光,如在轻烟轻雾中,这就是“草塘烟”的历史场景
解放前,草堂寺的建筑已经部分腐朽坍塌。草堂也淤塞了很久,只剩下一个小水坑。解放后,寺内房屋修缮,用作卫生机构驻地。草堂地区修建了大量的住宅楼。当年只有封建文人才欣赏的风景,早已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消失。
(8)夜影碑
如今的汉中南郊,是一片四季常青的菜地。但几十年前,这里是一片常年被冷落的不毛之地。尤其是祭祀台周围,杂草丛生,蒿、狐、兔无顶,坟墓众多,场面十分荒凉。
现在站在祭台前,土红色的石碑是由凉山沉积岩雕刻而成,碑上的斑点是水下动物化石的痕迹。从石碑的形制来看,与矗立在古汉台上的“石玉亭”石碑相似,大约是明代的遗物。
这块石碑,因为含有动物化石和磷,或者因为在磷矿石的作用下含有一定的磷元素,曾经在黑暗中闪闪发光,所以被人们惊奇地命名为“夜影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