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福清人把孩子永远留在了日本中华街?
“日本怕福清,台湾省怕平潭,美国怕亭江,英国怕长乐,全世界怕福建”。
说到日本黑户和偷渡到日本的中国人,就不得不提福建省福清市。福清,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它由大陆、半岛和岛屿三部分组成。地形多为丘陵和低山,可供耕种的耕地很少。自古以来就有“四山四水二分土”的说法,农业条件相当艰苦。福清也成了福建一穷二白的“红薯县”。
《福清市志》记载,清朝光绪年间,云南鼠疫蔓延至粤东、福建,福清成为重灾区之一。此后,福清也受到天灾人祸的困扰(瘟疫;天花;中国国民政府对福建人民政府开战,福建人民政府失败等等。).因此,福建和广东出现了海外难民。位于福州和厦门之间的福清,无疑成为移民的主要来源之一。
福清移民大多没有考虑发展,移民只是为了生存。福清至今还流传着民谣,记录着当时移民的无奈和辛酸。另外,18年底09年初,欧美废除了黑奴贸易。为了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人口众多的中国首当其冲,成为他们的目标。由于地域原因,福建成为“猪仔”和“合同工”的重灾区。
与此同时,日本也加快了现代化的进程,这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福清人选择日本就近谋生。后来福清人看到日本的发展,发现在日本也能致富,于是带着家人来到日本。中国改革开放后,福清劳动力过剩,经济落后。曾经去过日本的打工仔变成了华侨,衣锦还乡,回国后对家乡的大力投入,让留在福清的人感受到了中日之间的差距。
他们认为除了学习,出国也是一个翻身的好机会。日本的移民政策把早年去过日本的人带到了日本。这个政策不仅适用于东北的福清和日本移民,也多亏了这个政策。
刚开始签证很简单,移民,劳工签证,留学签证,投资移民。随着去日本的人越来越多,日本对福建人,尤其是福清人的签证也越来越严格,于是就有了假结婚签证,假旅游签证,假留学签证。这些假期并不意味着签证手续是假的。
以假结婚为例。与日本人(或持日本签证的中国人)结婚是正式的,但在法律上这是真正的婚姻。手续都是真的。给日本人一年654.38+0万日元左右,获得连续签证。假旅游签证,假留学签证,都是拿到签证后,在日本摸黑,不旅游,不学习,在福清人团体的带领下,没日没夜的工作,然后寄钱回家。有的人存了好多钱回家,老婆跑了,孩子不听话。
有的人回家祭祖,盖别墅,安享退休生活。有些人在国外是因为没赚钱就过度劳累猝死的。有些人因为长期不工作,患上了抑郁症,回国了。有的人找稳定的临时工作,洗盘子十年。还有一些人在日本因为做非法的事情企图赚快钱(入室盗窃甚至谋杀、盗窃等)而被终身监禁。).
中国黑暗油腻的网吧,每天进出福清的人太多,各种故事都在发生。大多数人认为这些行为很可笑。我们来算一笔账,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选择。以1990为例,10000日元可以兑换1000元人民币。当时的日本只是泡沫经济的尾巴,在日本工作一天平均可以赚34000日元,也就是3000-4000元人民币!
此时中国人均收入仍为629.79元。在日本工作,在中国奋斗需要五六年,这只是全国平均水平。所以福清人拼命出国。
去日本的人多了,自然日本的签证审查也越来越严格。于是福清人开始政治上逃往日本,买了外国户口(广州户口等。)到日本,找蛇头买假护照到日本,自己把自己当货物运到日本,跨省打工去日本旅游,一到日本机场就离开旅游团队。绞尽脑汁,只要能去日本就想试试,不管多贵多危险,因为可以翻身。
当时一般人去美国30万人民币,去日本澳大利亚20万人民币,去马来西亚654.38+05万人民币,去文莱马来西亚654.38+00万人民币,在福清各种偷渡的信息和方式都有。事实上,2000年以前去日本的几乎每个家庭过去都很富有。因为他们盖了房子,买了豪车,不用再种地了。后来由于汇率等原因,去日本其实也不再美好。
但是,出国可以发财,可以翻身的想法在福清根深蒂固。父母在国外的孩子认为他们不用学习。反正他们家里有钱,长大了也会跟着父母出国。父母不在国外的,羡慕父母在国外的,一心想出国。非常可悲的循环。
在日本,福清有一个很大的群体。神户、横滨等中华街到处都是福清人的声音。一代人前拿到日本永久居留权的,确实相处的不错,但大部分只能永远住在中华街和中华料理。因为他们大多只会说普通话和福清话。幸运的是,有一部分人把自己的后代扎在了日本堆里,开始了日本人的生活。
当然有很大一部分是把儿孙留在中华街。他们能说几句日语接待客人,或有初中或高中文凭,然后在中华街根深蒂固。在日本的中国世界里,他们幸福地一代一代传下来。
福清发生过几起偷渡惨案,特别是2004年2月10福州福清,20名福建人死在英国一处沙滩上。虽然走私有风险,在日本做黑户很辛苦,但也抵挡不住几年暴富的诱惑。福清有多少孩子每天听着这些故事长大。虽然近五六年来福清出国的孩子逐渐减少,但与其他省市相比,福清的出国人口仍然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
可能很多人从一开始就开始鄙视那些伪造假签证的人,那些想尽办法去日本的人。我们不知道他们背后有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毕竟不是万不得已,谁也不会选择背井离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