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路的历史发展

朝阳路,从北京到通州长达40英里的京通大道,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古道。它是随着元朝的诞生而诞生的。从1271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元、明、清、民国四个朝代,以及1949解放后的新中国时期。毫无疑问,这是一段很长的历史。

同位于北京东部的朝阳路和通惠河,建于元代,年代相近,是历史上北京的两大水陆交通和经济命脉。“朝阳路”因上世纪50年代修路而得名,其前身是元代祁华门外的驿道。

元朝初年,统治者废弃了辽金都城(大致位于原宣武区西部),在高梁河水系(包括今天的积水潭、什刹海、北海、中海)修建了元都,成为明清北京的前身。大都城有11座城门,城门的东南面叫七花门。祁华门建成后,车马进出城,逐渐形成一条土路,是元朝为朝廷传递文书而东行的驿道。那时候道路两边大多是野地,只有零星的几个驿站,非常荒凉。民国时期,朝阳门很荒凉。当时的朝阳路还是一条石板路,有几条很深的车辙,路中间有一条恶臭的排水沟。石板路两旁散落着一些村落,八里庄就是其中之一。以石板路为界,路的南部称为“前八里庄”,北部称为“后八里庄”。在八里庄有几个最受欢迎的名字,包括门、郭和张。村民以菜农为主,居住在菜地周边。这里四五户,那里七八户。虽然看起来很分散,但加起来有2700户,是这一带首屈一指的大村。

民国时期,八里庄人主要种植大白菜、芹菜、菠菜、香菜、黄瓜,抗战胜利后开始种植西红柿。菜一部分留给自己家吃,一部分拿到天桥上“送”,卖菜挣钱养家。平日里,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有过年的时候,八里庄人才能喘口气,点灯笼,放风筝,放鞭炮,村子一下子热闹起来。

当时的八里庄,除了朝外的石板路,还有一条主干道:二道沟。这条沟是大旱沟,四五尺深,可以拉车。西起朝阳门外的司夏胡同(今朝外北街与工人体育场南路交界处附近),东至通县(今通州区)。后八里庄北面还有几个大窑坑,是六里屯村民烧砖取土留下的。下雨的时候积水,芦苇丛生,非常荒凉。前八里庄附近,有一片墓地。

八里庄以西没有大村,直到猪店(今小庄)。西边最近的邻居,从地名上看,应该是慈云寺。慈云寺是一座古老的寺庙,占地约20亩。据《陈语安简介》记载,建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有御制石碑。寺庙附近还有大片菜地,只有几户人家,很难称之为村庄。

八里庄以东,以朝外的石板路为界,北面有一座“红庙”(有人说是红墙庙),大致相当于新新地楼的位置。据说清朝的皇帝路过的时候都会停下来在庙里烧香。在寺庙附近,也就是现在的京棉新城附近,有一座鲜为人知的伍大海墓。墓主人艾辛吉奥尔罗·乌达海(1601 -1654),是清太祖二哥的第四子。早年曾多次率军击败明军。顺治元年(1644),随多尔衮入关。顺治十一年(1654),吴大海去福建镇压郑成功。中途病重,不得不返回北京。不久病逝,谥号“向旻”葬于此。墓丘早已平坦,民国时期很难找到具体位置。从古墓往南,石板路南侧,有一个村子叫十里堡(pù)。“包”这个词也被写成“商店”,意思是邮局。十里堡因距朝阳门十里而得名,大概也是雍正年间形成的。

当我们打开1947的北平市郊区地图时,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条道路范围内有近100个自然村,其中有名人坟墓的村庄近20个,有寺庙的村庄近30个,还有数不清的早已无主的坟墓。这是从元大都到1949的600多年来朝阳路沿线的建筑面貌。朝阳路,解放时只是北京到河北通州的一条40里的京通大道。北京管辖范围自朝阳门延伸至大黄庄、花园闸,由北向南辐射至通惠河两岸,北至东直门以东的高阳树线,总面积约32平方公里(1958后扩大至八里桥北)。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除了朝阳门外建于元代的东岳庙(一处历史遗迹)外,剩下的只是一些低矮的店铺和简陋的房屋。

解放初期,对朝阳路影响最大的是北京纺织工业区的建设。

北平解放后,1949年4月成立八里庄乡,隶属二郊区,后改为十四郊区、十郊区、董娇、潮阳。1956年2月,在建棉纺厂的同时,取消乡建制,建八里庄街道。其行政管辖范围东至十里堡京包铁路以西,西至红庙、大望路(含马道口),南至通惠河,北至六里屯,面积约12平方公里。

从1953到1957,实施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65438-0953根据首都城市区域规划,北京市委、纺织工业部决定在北京东部八里庄建设大型纺织工业区。这里所说的“八里庄”是广义的,不仅指东八里庄的一个村落,还包括慈云寺、十里堡等地。是乡镇一级的概念,现在是八里庄街道的前身。

1954年9月,位于十里堡的京棉一厂率先建成投产。1955、1957年,八里庄京棉二厂、慈云寺京棉三厂相继建成投产。三家工厂有234,376锭和7,284台自动织机。除了一厂和三厂的部分设备是从东德和日本进口的,其余都是国产设备。每个工厂将在生产的第二年达到设计产能。就这样,“一五”期间,八里庄地区建成了93万平方米的纺织工业区,结束了北京“有布无纱”的历史。

1958年北京棉纱产量达到18万件,棉布产量高达2.45亿米,使坯布印染完全自给自足,80%的产品开始出口东南亚国家,为国家换取了大量外汇。纺织业是解放初期北京的创汇大户,成为那个年代北京国民经济的一面旗帜。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工厂的建立,八里庄地区新的生活区也应运而生。从慈云寺到八里庄,再到十里堡,京棉三厂、二厂、一厂的宿舍自西向东一字排开。以朝阳门外石路为界,路南为厂区,路北为生活区,一一对应,员工上班非常方便。在生活区,修建了大量的三层红砖楼房作为职工宿舍。附近种了大量的树,也做了相应的绿化。建筑上点缀着“小花园”。生活区配有医院、澡堂、理发店、中小学、商店、礼堂(用于文艺演出和电影)、体育场等配套设施。后八里庄二道沟,原本是一条拉车的旱沟,被改造成了火电厂的循环水道。

1955修建一条长1075米的八里庄路,北起后八里庄北侧,南至朝阳路,连接前八里庄和后八里庄。1958由八里庄街道办事处牵头,因地制宜,在八里庄北部几个坑周围建了一个公园,湖面面积约330亩。项目期间,附近的学校动员了数千名少先队员挖湖、种树、种花。为了纪念少先队员的贡献,公园被命名为“红领巾公园”。人们从朝阳路边的职工宿舍出发,穿过提前修好的八里庄路,就可以轻松到达红领巾公园南门。1960年,朝阳路开通了12无轨电车(现为112的前身),极大地方便了轻纺城居民进城。

上世纪50年代,北京开始对朝阳门外破旧的石板路进行拓宽和修缮,并命名为“朝阳路”,沿用至今。1958,朝阳路贯穿通州至八里桥北,这条路延续至今。到1978,北京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在京通快速路和朝阳北路建设之前,朝阳路是北京东部唯一一条东西向的城市主干道。后来,京通快速路、朝阳北路、三环、四环、五环相继贯通,朝阳路成为北京交通网络的东部连接干线。

从90年代开始,朝外大街彻底改造,京广大厦是当时中国最高的。65438-0993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规划建设北京中央商务区(CBD)。1998期间,北京市规划局将北京中央商务区的范围界定为西起东大桥路,东至大望路,南至通惠河,北至朝阳路之间的区域,约3.99平方公里。2009年5月,北京市政府决定将北京CBD沿朝阳北路和通惠河延伸至东四环,新增面积约3平方公里。随后,直到现在,各种形式的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国贸三期,330米高,是目前北京最高的建筑。

央视新址高234米,朝阳路南侧三环路口东南角矗立着一座连体铁塔。人民日报社新办公楼高150米,朝阳路北侧人民日报社院内建有圆形塔楼。这两座建筑已经成为朝阳路上的新地标。

从上世纪末开始,朝阳路纺织区改造,甘露园青年路建材街改造,兴隆村改造等等。,旧城改造的势头不断向东延伸。

现在,朝阳路日益发展升级,两侧新开发的商业楼宇和住宅小区越来越多,许多知名商业机构和公司入驻。朝阳路与青年路、朝阳北路、姚家园路等放射状道路,* * *构成了北京东部日益辉煌、蓬勃发展的“朝青板块”。朝阳路已成为集商业、办公、新闻、教育、居住、休闲、医疗为一体的城市交通主干道,将变得更加便捷、现代化、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