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的发展是一部历史。
英文名“social work”没有大问题,但是翻译成中文后就变成了“social work”了。谁不在社会上工作?所以在中国和香港社会工作发展的早期,五六十年代,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什么是社会工作。虽然中国和香港的社工培训早在1950就开始了,但专业化的第一步是在1972,社会福利署开始只聘用受过培训的社工毕业生担任助理社会福利主任的职位。与此同时,刘松仁在电视节目中扮演的社会工作者“北斗星”变得更加受欢迎,因此社会工作者也被称为“北斗星”。此外,“社会工作者”在称谓的使用上比“社会工作者”更常见。上世纪70年代,也是社区工作快速发展的时期。许多贫困社区的社会组织和社会行动工作吸引了人们对社会工作者的关注。社工的形象和社会地位中国和香港的代议政制始于上世纪80年代,社工积极参政,参选率高。例如,在1985年的区议会选举中,社工的当选率超过80%,而其他人的当选率只有40%以上。这种现象也反映出社工在普罗大众中的形象是好的。前立法局有四位社工,前行政会议首席议员王?明也是一名社会工作者。显然,社会工作者在当今中国社会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普通人眼里,社工的好形象包括“善良”、“热情”、“打抱不平”,坏形象就是喜欢煽风点火。在90年代,众所周知,社会工作者的使命是“帮助弱势群体”和“争取人权”。当然,由于社工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下层民众,所以基层社工的形象也让人觉得社工作为一个职业,很辛苦,前途也很平凡。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地位自1997年5月,社会工作者注册制度正式建立,可视为社会工作者迈向专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近年来,社会工作者非常热衷于他们的专业发展,特别是在专业培训方面。我们可以相信,未来中国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地位将会蒸蒸日上。
参考:webu/~hrnwlck/social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