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有什么特点?

海城是中国北方的古城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物。现有历史遗迹500余处,包括秦代辽屯县三河堡(今西司马圈)、汉代王萍县石木城、唐代安史州营城子、辽代海城、明代辽海尾牛庄等。有辽代金塔、铁塔、金代银塔;新石器时代就有石棚;有唐建明修建的三学寺和清朝修建的关帝庙、太平桥。古遗址有旧石器时代的小孤山洞穴,出土了哺乳动物化石、石器和耳环,这在考古上是不可多得的东西。古物有汉代的铜锤,清代的金器,云板,光绪元宝等。

劈木棚

师鹏

石棚位于海城东南17km处的石木镇姑嫂石村南山,由六块磨光的花岗岩石板组成。一层楼,三面竖墙,一个屋顶,南门一块小石板。棚顶的石板最大,长约6米,宽5米,厚0.5米,高2.7米。其建筑形似茅屋,故称石棚。石棚分为上下两栋。山上的是嫂子石,脚下的是姑子石,所以叫姑子石。相传古时候,当地住着一户人家,阿姨住在一起。嫂子贤惠勤劳,承担了所有家务。小姑比较懒,经常打骂她。时间长了,小姑不堪忍受小姑的谩骂和虐待,跑到山里成了石棚。嫂子后悔了,把它变成了山脚下的石棚。

石棚规模宏伟,被称为巨石文化。有些墙石或盖石重达几十吨。它的挖掘、搬运、架设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汗水和智慧。是中国古代早期建筑,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和原始社会状态具有重要价值。辽宁省人民政府于9月公布海城师鹏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3。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尚可喜墓园

尚可喜墓地是清代平南靖王尚可喜的墓。位于海城市八里镇小新村东南的文安山上。整个陵园由陵墓、祖陵、陵门、展室等组成。,外面还有一堵墙。占地面积约为11400平方米。

尚可喜,字纪,号振阳。1604年生于海城,1676年卒。明朝天启三年(1623)参军,天聪八军(1634)举义弃明降金。皇太极在盛召见尚可喜,被授予连长军衔。第二年,他被封为顺治国王。1644年,尚可喜随摄政王多尔衮入关。1645年出兵湖北。1646年,尚可喜被封为平南王,并被赐金书、金印。1673年底,吴三桂在滇起兵反清,耿仲晶出兵应战。吴三桂致信尚可喜,力劝其反清。尚可喜劝吴三桂将书送回朝廷,以表居中。1675年,朝廷增补尚可喜为平南靖亲王。1676年2月,尚可喜的儿子尚志新参加反清,尚可喜被软禁,愤而死。1681年,按照尚可喜的遗嘱葬在海城。尚可-xi战斗了很长时间,战斗了数万英里。他为清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清朝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海城关帝庙

关帝庙,位于海城市,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后被来上海的山西商人改建为山西会馆。前厅为砖木结构的悬浮山楼,三室宽一室深。前面有个宝库,一个角落,一个双拱形的五层店铺,口刻云纹。青瓷鼓形柱基,木雕龙凤云板嵌柱间,横额,彩绘。后门有个小棚子,有个角,单拱,三层楼拱,柱间嵌有木雕花板。后门两边各开了一个小的六角形菱形窗户。

右脊用砖雕有游龙,脊中间插有三把“刺戟”,脊两端有大吻。斜脊砖雕跑兽。整个建筑宏伟而独特。前厅两侧有东西五间,均为硬山式。后殿是一座硬山建筑,有五个房间宽,前面有一个回廊,燕尾木雕嵌在梁和方之间,并涂有油漆。山门是一座依山而建的建筑,宽三间,中间有一扇门。拐角处有一座单廊三铺斗拱。门上挂着关帝庙的牌匾。门外有一对大大小小的石狮子。钟鼓二层建在山门两侧,均歇于山顶,砖木结构。有斗拱和绘画的柱头和三个铺位。东楼挂铃,西楼打鼓。

第三圣殿

位于海城西南的三学寺,始建于明代。整个建筑由山门、前殿、中殿、后殿(藏经楼)、东西配殿和禅堂组成。建筑面积为219.4平方米,占地面积约5700平方米。它是在明朝包拯时期重建的。它的建筑面积是休息山式寺庙屋顶和九个山脊的形式。山门前雕有两只石狮,立于山门两侧,雄伟壮观。近年来,由于住持对寺庙的不断修缮和道士对佛经的诵经,每年香客游客数量达到约654.38+0.8万人次。农历初一、十五,香火教。三学寺是东北唯一的佛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