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桥古镇的文化历史
杨桥镇的历史始于南宋,元末明初已成为江南一省常州府的重镇。东至常州府太湖、滆湖,西至镇江府金坛县,是北上常州府城,南下浙江宜兴县、湖州府城的必经之地。清中叶,杨桥镇成为常州市富阳县与宜兴县交界地区的市场贸易中心。大量的商人聚集在这里,建造花园和毗邻的建筑。其繁荣程度一度超过宜兴县,被称为“太湖第一镇”。清末民初,虽然周边地区逐渐兴起了一些城镇,但以杨桥老街为中心的商业盛况依然居于湖塘镇等城镇之上。在以南杨桥为中心形成的东、西、南、北四条老街上,残存的古典建筑和构件仍能反映出当年繁荣的大致情况。据当地人回忆,当时餐馆、丝绸店、南北杂货铺、中药铺、木器店、竹器店、银器店、渔店、肉店、染坊、槽店、豆腐店、木匠店、茶馆、小吃店,甚至香烟店(鸦片馆)等店铺有100多家,其中同仁堂大药房、白虎堂茶馆、丁家堂在当年。镇上开的剧院,镇上建立的中学,都比周围的镇要早。当时水路交通非常便利。每天都有常州、无锡的船只往返于宜兴、溧阳,还有不定期的小船停靠在洋桥码头。至今,千余米保存完好的石砌护岸墙间留下的无数牛鼻孔缆石,见证了当时船只拥挤的靠泊。为了防止小偷作案,老街周边的街道都装上了白天开,晚上关的栅栏门,还雇了专职守夜人巡逻和举报。杨桥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对敌斗争的重要地区。在1940至1945期间,新四军和游击队大多以洋桥为通道,通行于宜兴和武进之间。这个地区是吴楠地下组织的主要联络跳板。现南阳桥南南西街金桥南新村24号,是中共太谷区委新四军南杨桥地下交通站旧址。1945年5月,交通台台长戴荣坤在草桥被侵华日军杀害。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路交通的发展,杨桥周边城镇的兴起和繁荣,偏远地区的杨桥逐渐衰落,老街的繁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人们的回忆。然而,老街繁荣的痕迹仍在。占地360多亩的老街上仍有27000平方米的老房子,街上花岗岩条和青砖砌成的铺面依旧。还有保存完好的丁家塘丁宅、百岁庄、穆宅医院、中共太谷区委新四军南杨桥地下交通站旧址、南杨桥、太平桥等,属于常州新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有清代重修洋桥碑的石质遗存,有清代重修的王官文昌阁、白虎堂茶楼遗址,有古典石梁风格的庄吉桥、东虹桥,有明代重修的宝鼎寺、太平寺安堂。据说,著名的“火烧红莲寺”中的寺庙位于南杨桥东侧,几年前出土的刻有莲花图案的石建筑部分就是它的遗物。该地区有500多座保存完好的古典民居建筑,如土家塘、朱家塘等。如此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优越环境如画的迷人景观,在常州地区实属罕见。武进区已决定投资上亿元进行全面规划,逐步恢复开发,并邀请宜兴联手重建常州古镇。
2008年2月26日,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常州市第二批历史文化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