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时期西苑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最好有琼花岛,太液池,瀛洲。
三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0年的辽朝,当时被称为姚郁。是辽宁南京北郊的一个游乐场。金大定十九年(1179),在北海现址进行大规模建设,修建了许多精美的离宫,先命名为大宁宫,后改称万宁宫。据《晋史·地理志》记载,“北京北面有大宁宫...明昌二年万宁宫。琼袁林有恒翠宫。”宁德宫西花园有大熊座Eta台、琼花岛、大熊座Eta府。可见建筑规模相当宏大。当时园林的布局一般以琼花岛为中心,在岛和海子周围建有宫殿。其位置相当于今天的北海、团城部分。据文献记载,晋代时汴京(开封)太湖石被拆除,用以修建琼花岛。
元代以金代的海子、琼花岛为中心而建的大都城,因此成为皇城内的禁园,称为“上元”。经过多年经营,郑铮八年(1348),山命名为万寿山(又名万寿山),水命名为太液池。元代关于万寿山和太爷池的文献很多。元代诗人陶在《落田记》中写道:“内蒙西北山万岁,太液池太阳万岁。黄金名琼花岛,中国统一后三年翻修。它的山上堆积着精美的石头。峰峦掩映,松柏悠悠惆怅,美不胜收。.....山上有七座广寒殿。仁智堂在半山腰,有三间房。”在山的前面,白玉石桥有200英尺长,一直延伸到天坛的右边,天坛在宇泰池的一个圆顶上,长11英尺,面对着万岁山。“在益田寺(今北海和圆城堡)的南面,在太液池南面的水中,有一个小岛,名叫天台。整个宇泰池的位置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北海和中国海。
明代在元代禁园的基础上扩建,确立了三海的规模。明初只有广寒殿、青树殿、琼花岛的部分建筑略有修缮。天顺年间,西苑大规模扩建。主要项目包括:开辟南海,扩大宇泰池范围,完成北海、中国海、南海布局。填了益田寺和故宫之间的水面,建了团城。琼花岛和太液池沿岸又增加了许多新建筑。
在清朝,西苑被修建和重建。有两处重要建筑:顺治八年(1651),拆除琼花岛山顶主体建筑广寒殿及周围亭台楼阁,修建巨型喇嘛塔和佛寺,将万岁山改名为白塔山。乾隆年间,除了在北海琼花岛(白塔山)重建大部分建筑外,还在北海东北和北海岸修建了许多建筑。明朝时,宫殿、城堡和庭院建在南海(现在的瀛台)的南平台和中国海的东海岸。目前三海的整体格局和园林建筑主要完成于乾隆时期。后来虽然反复修复,但也只是在某些地方有增无减。
自明代南海开埠以来,三海规模已形成一个袋状水域,贯穿皇城南北。以太池上的两座石桥分为三个水面:金鳌于洪桥以北的北海,吴彤桥以南的南海,两桥之间的中国海。清朝乾隆皇帝在他的一首诗《悦心殿》中说:“液池不过一湖,下一季沿三海分。”几百年来,三海、西苑的名称一直并用;中国海和南海关系密切,通常统称为中南海。
三海整体布局继承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传统:岛屿布置在水中,通过桥梁与岸边相连,建筑和景点布置在岛屿上和沿岸。全园占地2500余亩(1亩为666.66 m2),水面占一半以上,景观较为开阔。琼岛北立,瀛台朝南,长桥卧波,状如彩虹。岛上的岩石和各种建筑相互映衬,形成一个整体。很多景点错落有致,密密麻麻的穿插其中。
北海的主要风景集中在白塔山。琼岛上分布着白塔、安吉、青小楼、唐逸览、鼓楼以及许多假山、洞穴、回廊、曲径等建筑,其中包括清朝乾隆皇帝提到的燕京八景之一的“琼岛春荫”石碑,以及模仿汉代张健宫的甘露仙人铜像。北海东北岸,有华芳斋、濠浦涧、净清斋、天王殿、五龙亭、小西天等园林和佛寺。南面是坐落在水边的团城。城上苍松翠柏之中,有一座规模宏大、造型精巧的成光殿。
中海的主要风景有紫光阁、芭蕉园、孤立水中的水云榭。此亭原为元代太爷池天台旧址,现仍有清代乾隆皇帝所提燕京八景之一的“太爷秋风”碑。
南海的主要风景是瀛台,这是一个由一组寺庙、亭台和假山组成的水岛风景区。重要建筑有香鸾阁、汉元殿、香溢殿、藻云楼、岱岳阁、迎勋阁等。瀛台东现存石桥至岸边。此外,中南海还有丰泽园和景谷,都是园中之园,尤其是景谷的湖石假山的堆砌手法高超。
三海的艺术价值在中国现存的古代园林中是一流的。自辽金以来,连续运转1000年,历史文献丰富,大部分仍有遗迹可寻。清代乾隆年间的建筑、山石、园林布局仍基本完好(只有中南海变化较大),这在其他宫殿乃至私家园林中并不多见。金代琼花岛的艮岳遗迹、元代广寒殿的巨玉瓮、明代的团城、树龄达8900年的松柏,都是北京发展历史的宝贵见证。三海的造园艺术继承了中国传统造园技艺,并有所发展和创新。园中有园,借景内外等布局手法都得到了巧妙的运用。园内种植的花木除了柏树、松树外,还有岸柳、塘莲、海棠、牡丹、车前草、竹子、葛根、水萝卜、名花异果,种类繁多。这些花木与假山池畔、阁楼平台相结合,形成一道风景,体现了中国园林的艺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