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时期海盐生产规模的高峰出现在什么时候?

高峰在明清时期。

海盐生产始于春秋时期,明清时期盐商发展越来越好,海盐生产达到顶峰。历代矿盐多,海盐少,比较落后。

扩展数据:

海燕文化

“海盐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开放的地域文化。东台无疑是中国“海盐文化”的代表。从今天的地理位置来看,东台位于江苏中部沿海,苏南有吴越文化,苏北有楚汉文化。东台地处南北文化的过渡地带,包容而不偏不倚。

如今,盐阜考古遗址已发掘出860余处与盐有关的遗迹和文物,如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和古代碑刻,如塔、屋、桥、堰、门等,都是与盐有关的物质文化遗产。反映海盐文化的非物质遗产超过1200种,让你眼花缭乱。

你会发现这是历史上盐民生产生活的文化遗产,从中可以触摸到祖先的体温和气息。东台沿海的城镇名称大多被卤水“浸泡”过,灶、堰、丘、仓、团、盘、圩、滩、桩,成为海盐文化非物质遗产最生动的符号。

盐的历史:

西汉时期,东台先民“煮海制盐”,开始书写“盐文化”的辉煌历史。今天东台的“安、灶、皮”等名称,都与烹盐的历史有关。晏殊、吕夷简、范仲淹三位北宋官员先后在此任盐官,辛勤劳作,千年不衰。

其中范仲淹重修的海防堰范公堤,工程浩大,在历史上赫赫有名。沿堤而建的福安、安丰、梁垛、东台等集镇,现已发展成为历史文化重镇。

因为盐和丰富的盐文化,东台在乾隆年间从一个普通的城镇升级为县衙。“天下富庶,首推淮河,淮河富庶,扬州之根在东台”,可见盐文化孕育的东台,在历史上曾有过极其辉煌的一页,有时被称为“小扬州”。

意义

由于淮河地区东临黄海,西临运河,南北数百里,盐场二三十座,可煮成盐,成本低廉,产量丰富,水网交错,通航方便,在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六省广为销售。

因此,自古以来,淮北盐场就成为中国盐产量最大、市场最广的地区。同时也成为封建王朝立国的“财富之源”。直到清代,东台还是海盐生产的中心,乾隆年间东台的盐产量达到全国盐总产量的1/4。至今,东台仍是中国重要的海盐生产基地之一。

早在阖闾时代(公元前514年),江苏沿海地区就开始将海水烹为盐。汉武帝招人炒盐,割草炒,铁锅热,煮海为盐,日夜可产一千斤。

到了唐代,挖沟渠引潮,铺亭台楼阁,用卤水淋灰,留煎锅煮,开始专门制盐。到了宋代,煮海制盐的工艺已经非常成熟。到元代,江苏盐业已发展到30家盐场,海煮规模居全国之首。

尤其是明代,江苏盐业从炒盐发展到晒盐。这说明早在500年前,江苏海盐就有炒盐和晒盐两种生产技术。到60年代中期,塑料干燥结晶新技术试验成功,同时在全省盐田推广使用,产生了新的重大技术革命和飞跃,使江苏海盐生产进入了稳产、优质、高产发展的新阶段。

百度百科-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