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沐棉夫教子的故事出自哪个文献?

鼓励老公教孩子,眉山会留下好故事。

——苏轼母亲的故事(上)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父子三兄弟齐名天下,实属罕见。东汉末年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宋代有“三母猪”(苏洵、苏轼、苏辙)。

古文“唐宋八大家”中列有“三苏”之名。欧阳修看了苏轼年仅20岁的《论刑与忠》一文,不禁惊呼,道:“不奢求,就能通情达理。我老了,应该让这个孩子出去。”正是在欧阳修的极力推荐下,苏氏兄弟得以考中进士,其父苏洵也因文笔辉煌和两个儿子的名声而受到皇帝赏识,并入仕。父子迁都一段时间。

“苏三”的作品风格各异。苏洵的诗词歌赋,文风严谨,议论娴熟。苏辙的作品冷静、沉重、充满情感。尤其是苏轼,不仅在写作、诗歌、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所建树,而且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艺术高峰。一曲《不归之河》,灌醉了多少词人词人,一扫词声,开创了豪放词派。传唱了近千年,从未失败。

人们在谈论“三苏”的时候,往往会忘记一个人,一个默默为他们工作,鼓励和支持丈夫,精心培育儿子,为他们奉献一切的女人。这个人就是苏洵的妻子,苏轼的母亲石成。典型的中国贤妻良母,但我们连她的名字都没留下。

“苏三”是四川眉山人。苏承和程承两家都是眉山的名门望族,程承家财万贯,在眉山首屈一指。从苏家到苏洵这一代逐渐没落,因为苏洵的父亲苏序虽然学识渊博,但不善经营实业,喜欢隐居。他的人生为己之薄,为他人之厚,他的生活很简单,无论多穷多卑微。但是,人们渴望公共利益和善良,他们是慈善的。据记载,苏绪曾将收割的稻谷换成小米储存,达数千石。人家很惊讶,问他的时候总是笑。不久,眉山大旱,几乎颗粒无收。苏旭打开仓库,用储存的谷子帮助村民。活着的人不计其数,他的家庭却被它毁了。曾经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储存小米?他说,因为小米结实耐用,所以被广泛储存以备饥荒之年。苏旭的远见卓识和高尚品格对后世影响很大。在祖父的性格中,苏轼可以说继承了很大一部分。

苏旭有三个儿子,苏洵是第三个。大哥苏琏,秀才出身,身体不好,早逝。老二苏洵,1024年苏洵十六岁的时候考上了秀才,马上就出去做官了,政治声音不错。与苏洵同时代的,程家的儿子程钧,也考上了进士。与此同时,苏承两家接到儿子高中的消息,程家铺张浪费,而苏旭骑着小毛驴到郊外迎接圣旨,匆匆接回家。

三年后,苏洵十九岁,考了进士,但是没有考上。回国后,他娶了程家的女儿。他的妻子石成今年18岁。程家自幼乖巧好学,彬彬有礼。他不仅能持家,而且还读过很多书。婚后,小两口感情很好。这个时候苏承和苏承的贫富差距已经很大了,所以婚姻和苏洵的士人有很大关系。

然而,这种希望很快变成了失望。苏洵是家里最小的儿子,父母大概管不了他。所以他从小就不喜欢读书。他既聪明又调皮,喜欢交朋友和四处旅游。就像他在自己的诗里写的,“年轻人喜欢奇迹,他们坠入马鞍。”结婚后,我有所克制,但旧习难移。虽然石成很担心,但是责备太多也不好。更何况家里父母老了,大哥身体虚弱,二哥当官。家里的生计全靠苏洵。

在中国的一本古代童书《三紫晶》中,提到了苏洵的一段话:“苏劳权(苏洵数),二十七。我开始生气,开始看书。”欧阳修在《苏明云墓志铭》中也记载,苏洵“27岁时变得非常愤怒,感谢与他同行的少年,闭门求学,作为文学表达。”27岁,苏洵已经结婚九年。苏洵能努力学习的原因当然有很多,但绝对离不开妻子程的劝说。苏洵在《亡妻颂》中反思这几天,写道:“我曾是少年,四处游荡,不学无术。虽然你什么都不说,但是你不开心。我知我心,为我担忧。”正是这种不断的“为我担忧”的担忧,促使苏洵的思想逐渐发生变化。

此时,苏洵的父母还健在。苏洵的妈妈比较严厉,家里人都会因为她脚步重而被训斥,所以大家都很怕她。只有这个程家来的儿媳妇,规规矩矩,深得人心,比以前更爱她了。因为这个儿媳妇,虽然出生在一个很富裕的家庭,却能在苏家相对清贫的生活中安定下来,没有丝毫的骄横,深受全家人的喜爱。

有人曾经劝过程先生,你家那么有钱,她就像你的掌上明珠。这种悲惨的生活为什么不向父母求助?程说,如果我向父母求助,当然没有问题。但是这样别人会嘲笑我老公无能,要靠他家的支持来养家糊口,这是我绝对不愿意的。我宁愿过悲惨的生活,再穷再苦,也不想和父母说。而且我也相信,我相公不会在这里呆很久。

据司马光《成夫人墓志铭》记载,苏洵二十七岁,一天晚上,夫妻俩有一次谈话。苏洵叹了口气说:“我自视聪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考个进士也不迟。但是这个家庭的生计呢?想想都好尴尬。”

石成说:“相公很有智慧。如果你能专心学习,像你二哥一样考个进士也不难。说实话,劝你好好学习的话我早就想说了,但我不想让人说你生气是因为怕老婆。从现在开始,如果你真的有这个野心,你放心,我绝不会让大家掉队的。”

从此,为了让丈夫安心读书,程真正接过了全家生活的重担。她卖掉了所有的嫁妆和东西来维持生计,比苏洵还能干。几年下来,她家比以前富裕多了。她不是一个吝啬鬼。她觉得家里钱太多了,反而影响了儿孙,让他们不愿意上进。于是当她看到家里的钱多了,就帮助族人中的贫困家庭,救济婚丧嫁娶有困难的人,很受苏洵父亲苏旭的欢迎,因此受到远近老乡的称赞。

苏洵生性热爱自由,文章也崇尚自然,所以从来不喜欢钻研专门为科举设置的“属正性情”的知识。但为了考进士,他不得不学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二十九岁那年,他再次去北京参加考试。文章虽然出色,但还是达不到考官的要求,他又一次陷入了孙山。直到1057,49岁的苏洵带着两个儿子去了北京,自己的文章才在京城小有名气。

鼓励老公教孩子,眉山会留下好故事。

——苏轼母亲的故事(下)

苏洵29岁再次参加进士考试失败后,从65438年到0057年的二十年间,他经常在全国各地奔波,开始和一些有才能的人交往,所以他在家里的时间并不多。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也在慢慢长大。苏洵的父亲苏旭年纪大了,生活从来不自理。因此,教育他两个儿子的责任完全落在了他们的母亲石成身上。

程好学,心平气和,头脑清醒,特别爱读《史记》、《汉书》等书,对古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她还可以根据两个儿子的不同性格来教育他们。虽然两个儿子一样聪明,但是苏轼好动,苏辙爱静,所以他们的母亲布置作业的方式不同。为了让好动的苏轼安身立命,母亲让他抄写《史记》和《汉书》。大量临摹书籍不仅可以学习字,还可以学习做人,对学习书法也很有好处。据苏轼的朋友说,仅韩曙一人就被临摹了六次。

小时候父亲让苏轼学王羲之的书法,但苏轼本人更喜欢颜真卿的气势磅礴的书法。抄书时,一卷用王,一卷用颜,后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宋代书法家将苏轼、黄、米、蔡并称为四大家,苏轼位列第一,与他从小书法功底扎实有很大关系。这不能不说他母亲功不可没。

对于两个儿子的思想道德教育,程要求比较严格。他们经常被古代著名节日里节操高的人的事迹所教育。并说,如果你以后能堂堂正正,哪怕为直路而死,我作为母亲也无怨无悔。在司马光的《程墓志铭》和苏辙的《东坡先生墓志铭》中,有一段程教苏轼兄弟读《传》的感人故事。

苏轼十岁,苏辙七岁。母亲教他们读《后汉书》中的《范滂传》。范滂,东汉末年河南确山人。当时宦官当道,迫害忠臣,贪官横行,盗贼横行,百姓流离失所,社会一片混乱。范滂从小就渴望学习,对母亲非常孝顺。他被县民提拔为孝子,被上级委以调查贪官的重任。范滂登上公共汽车,发现自己有了阐明世界的雄心。当贪官们听说他的到来时,他们纷纷逃离。两年来,他们的成绩非常突出。他事不多,但敢言,不畏权贵,连续弹劾20多位高官,所以名声远播,几乎和当时党内领袖李颖、杜密齐名,也因此被人忌讳。汉灵帝登基时很年轻,完全被宦官控制。他又一次屠杀了党员,李颖被杀,杜密自杀,范滂也受到牵连。

这时,范滂在他的家乡。汝州人杜佑接到逮捕范滂的命令后,关上门痛哭起来。范滂听说后,告诉人们说,这一定是杜你不想逮捕我。于是跑到县城投案自首。县令郭毅也是一个正直的人,他准备放弃自己的官职,和范滂一起逃走。范滂不想说,在我死后,也许法庭会停止杀害党员。再说我妈年纪大了,经不起风浪。我走了,也不会把她老人家拖成流离失所。

郭毅不得不把范滂关进监狱,并通知他的家人。范滂的母亲带着她的孙子参观了监狱。范滂对他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孝,所以我不能再孝敬你的老人。幸运的是,我的弟弟仲博很孝顺。我死后不要太难过。”范牧说:“孩子,你能像李(英)、杜(密)那样留下好名声,我就心满意足了。就算死了又有什么恩怨?世界上的事情是如此完美。名声好,寿命长,也不必太难过。”范滂跪下来接受他母亲的最后指示。不久,33岁的范滂在狱中被杀。

苏轼和苏辙兄弟静静地听着母亲读完《范滂传》,母亲的眼角已经噙满了泪水。停顿了一下,我妈又把内容解释了一遍。这时,思维敏捷的苏轼突然问母亲:“妈妈,如果我做了像范滂那样的大事,却被汉奸害了,你能允许吗?”

苏轼的母亲听到儿子孩子气的话,笑了。然后他认真地说:“如果你能成为范滂,我就做范滂的妈妈!”

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苏轼的母亲从小对他们的教育和培养是多么的用心。苏轼和苏辙兄弟没有辜负母亲的栽培,后来真的在政治和文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们做了一辈子清官,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尤其是苏轼,直言不讳,敢谏,得罪了不少权贵。乌台诗案差点造成狱中死亡。幸好苏轼的母亲早已过世,否则又会有范滂与母亲在狱中相遇的悲剧。

苏轼的母亲长期负责家里的生计和两个儿子的教育,身体早已不堪重负。公元1057年农历四月初八,苏轼兄弟在京城进士,名震天下。而他们在四川眉山的母亲,已经油尽人亡。只有苏轼的妻子王符在她身边。她还没来得及听到苏洵父子的好消息,就匆匆离开了。但她死的时候,一定很平静。她信任丈夫和儿子,因为父子俩的每一份都凝聚着她的心血。她可以死而无憾。

苏洵父子闻讯,顿时从成功的狂喜中陷入深深的悲哀。他们立刻赶回了家乡。苏洵在妻子灵前写下了《向亡妻致敬》。他只能用言语安慰妻子,告诉她两个儿子取得巨大成功的消息:“我们是百年情人。不知道中道,先嫌弃我。我害怕首都。我很快会还的。不是儿子死之前的一刻。我的儿子再也回不来了,我将永远哀悼。只有石和哲两人都是冠昏。你教知识谁知道勤快?照顾东方,晚出门。如果你今天不来,你以后怎么回来?还推荐了我的名字,在南宫试了试。文本炜炜,惊讶和说服公众。二儿子贾悦是我的心头肉。非官方好,要用文字说。当你回到大厅时,你看不到任何人在哭泣。我感到悲哀和勤奋。”

司马光为苏洵的妻子石成写了一篇墓志铭,最后几句话总结了她的一生:“贫不玷污夫名,富不计较子重担。知力学能显其门,直能荣于世。老公教孩子,底层光大。人生不全德,福应施于后嗣。”

中国古代有几个女人能得到这样的赞美。她也许不是一个才女,但她鼓励和支持丈夫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把两个儿子培养成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星。我们不得不说,她不仅是一位贤惠的妻子,更是一位伟大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