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里急公文」是什么概念,在中国古代是如何传播的?

在中国古代,驿站是传递政府文件和军事信息的人或官员在途中登车换马的地方。通常每20英里设立一个驿站,其建设和运行费用由国家财政支付。驿站从先秦时期就有了,到秦汉时期才完善。从唐朝到清朝,基本上全国都有驿站。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组织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虽然邮政的历史超过3000年。据《大唐六典》记载,全盛时期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邮务的有2万多人,其中邮兵1.7万人。驿站分为陆路驿站、水路驿站和水路兼并三种。每个驿站都配有驿站房,驿马、驿驴、驿船、驿场。

对于普通文件,各驿站可以分步办理。但一旦公文标注了“马上飞”。按照规定,需要行驶300阿利天,紧急情况下可达400里或600里,最快800里。但是再好的马,最多也能跑100公里以上,马这样跑完基本就没用了。像这样的紧急文件是如何在数百英里外送达的?原来,送信的邮递员接到骑马的任务后一刻也不能耽搁。他飞快地奔跑着,一口气吃下了所有的食物和饮料。经过驿站时,会对马的状态进行评估。如果你觉得你骑的马不能以最佳状态奔跑,你会在你经过的驿站换另一匹状态良好的马。驿站的工作人员必须全力支持,并为途中的信差准备好食物。在各个朝代的法规中,对邮政过程中的各种失误的处罚都非常详细。最轻微的错误都会受到严厉的处理。

节选自一个网络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