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蒿的历史和应用
只给了20克药籽。
宝塔糖处理的蛔虫是一种古老的人体寄生虫。50多年前解放初期,蛔虫病在中国城乡都是很常见的疾病。
一种专门用于驱蛔虫的药物,是从菊科艾蒿中提取的。起初,它是一个平板电脑。后来,为了让孩子愉快地服药,加入了一定比例的糖,制成了淡黄色和粉红色的锥形宝塔形状。人们把这种驱避剂叫做宝塔糖。
新中国成立初期,药品的注册和监督管理没有走上正轨。“宝塔糖”已经成为国内十几家药厂使用的药名和商标名的混合名称。
滨蒿(Artemisia scoparia),一种耐寒的野生本土植物,植物学上也叫滨蒿,是北极圈特有的药用植物。中国生产“宝塔糖”的原料一直是从前苏联进口的。1952作为前苏联的援助项目,中国从前苏联引进艾蒿种子进行试种。从前苏联进口的20克茵陈种子,平均分成4份,护送到呼和浩特、大通、Xi安、潍坊等4个有试种任务的国营农场,分别试种。只有潍坊农场的茵陈蒿试种被宣布成功。为保密起见,潍坊农场试种的茵陈蒿对外宣称是“除虫菊一号”。三瓶种子藏在一口深井里。上世纪50年代末,潍坊农场不仅为国内十几家医药企业提供生产“宝塔糖”的原料,还少量出口。1958年,淄博某知名药企曾建40个烤房,用于烘干茵陈蒿鲜叶。
从1960到1962,由于三年自然灾害的突然袭击,城市和农村有许多人用野菜充饥,蛔虫病在中国人民中也呈急剧上升趋势。但为了保证粮食产量,潍坊农场的茼蒿种植面积从8000多亩降到了500亩。
提取设备当时是从苏联引进的,但药厂拒绝购买艾叶,原因是提取“宝塔糖”的原料植物茎叶太少,大型设备不足以“塞牙”。中药材公司不得不用再生麻袋包装茼蒿露天堆放储存,2000多斤腐烂。
后来由于使用古巴进口的未精制红糖,装水浸糖浆的瓶子是大跃进高潮时当地一家工厂生产的,封口根本不严密,导致3500公斤茵陈原料报废。
1964期间,潍坊农场遭遇连续40天的阴雨天气,成片的茼蒿因渍水被毁,未能收获一粒茼蒿种子。潍坊农场的一位老同志有先见之明,用密闭低温储藏的土法,把三瓶种子保存在一口深井里。1964发现两瓶茼蒿籽有生命。
1965年,茵陈蒿再次大面积种植。然而,“十年动乱”使“宝塔糖”走向灭绝。濒临成熟的茼蒿被“造反派”砍得一塌糊涂。动乱后,昌潍地区种植茵陈的土地面积达到18000多亩,山东省内药企开始生产“宝塔堂”驱虫药,驱虫药市场一度饱和。
65438年至0985年,滨蒿在中国灭绝。
65438-0979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局推广全民服用“保他堂”作为驱虫药。人们无法想象,在未来两年内,“宝塔糖”和茼蒿会突然在中国消失。
昌潍地区“宝塔糖”积压,终止了茼蒿的种植和生产。1982年9月,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局淘汰了127种药品和剂型,其中就包括“宝塔汤”。药材公司的一些老同志为了让原料茼蒿不至于灭绝,只好把一些茼蒿种子装在大瓶子里,放在深井里含泪封存,但这种土法封存的方法,只能是徒劳无功很久。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淘汰一种药物的剂型,不等于淘汰这种药物的提取原料。然而,中国医药史上本不该发生的悲剧却无可奈何地发生了!1985发生的事情,难忘。就在这一年,全国各地购买驱缟用的蒿草原料的信件像雪片一样飞向潍坊药材公司。一些外地供销人员去潍坊采购,带来了非常丰厚的条件。
然而,当他们最终明白,茼蒿在潍坊乃至全国已经灭绝,他们也只好无奈的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