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名人

汉(1857-1942),字紫石,又名停石,后停。

江苏海安人。

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

清光绪五年(1879)。

历任行政、矿业、军事、外交等职,曾任吉林省民间使节。

民国成立后,历任江苏省民政总长、安徽省巡抚、江苏省巡抚、巡抚、督军。

乔琳(1731?),字汉源,号西蜀,号墨庄,海安丁所人,清代乾隆年间篆刻家。

乔林爱读书,家里什么都没有,却收藏了很多书。

朝夕揣摩,不知疲倦。

乾隆四十三年(1778)刻有“人之所能事多,而凉好学篇”的印章。

对《公刘书》篆刻的研究几十年来从未间断。他的篆刻大师徐荣擅长雕刻水晶、玉器、瓷器、竹器等印章,每一枚都很精彩。

侧节为草书,偶刻隶书,其篆书古朴苍劲,深得秦汉遗风,后人误为宋元人所作。

清代国子监学士、自习室行者钱大昕在《乔墨庄先生传》中称赞他“用刀如笔,试玉、铜、铁、竹根无不可”。

他的篆刻风格对当时江浙乃至后世的篆刻坛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余(1894—1945),扬州评书名家,住海安镇。

从小家里就穷。18岁,师从著名说书人张绍南。

初学时,于曾听过丁喊、陈、张杰山等前辈的《清风札》。他博采众长,逐渐形成了具有何丽霞风格的遗风派。

这本书以喜剧的形式反映了人间悲剧,把旧时代扬州的社会生活描写得淋漓尽致,被后人称为“奇书”。

他还剔除了原文中的淫秽语言,明确表示糟粕语言不会传给弟子。

民国三十年(1941),海安失陷,余到如东县栟茶镇演出。在威远茶馆演出时,一些新四军的干部前来听书,并欣赏于的技艺。后来,他被邀请在几次群众大会上演讲,以鼓舞群众的士气。

并请余联系海安、角斜的艺术家来茶园演出。

张福祥(1663-1727),本名良玉,海安镇人。

康熙四十六年(1707),清圣祖叶璇南巡,张福祥在扬州塔湾呈上《迎亡诗》十二章,陈述治国方略,受到康熙帝的高度赞扬。

康熙五十三年,张福祥在顺天登基。

康熙六十年,张福祥考中,被录为进士,时年五十八岁。

因在殿试中对回答者言辞激烈,被降为三强第34名。

当年5月,康熙皇帝在连宁居召见张福祥等人。由于张福祥学识渊博,他被选为国子监的庶吉士。

三年后,张福祥退休养老,回到了家乡。

陆(1777—1842),本名关泉,又名二香。

生于清朝,生于海安镇。

卢顺之的曾孙是清朝的一个秀才。

他勤奋好学,尤其致力于医学。

我喜欢研究石头。

搜索数百个古代遗迹。

这里有数百件青铜麻雀瓦、古言和印章,一个接一个地证明着他们的故事,并且是手工雕刻的。

他擅长书法,钢琴,好诗词,喜欢打游戏。他写了四卷溥仪。

瞿,安徽滁县海安镇人。

生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前后,卒于同治初年。

生于过去的屈,立志于搜集和研究海安故里的自然和历史资料,致力于寻找一座城镇的遗产。

一切善言善行,文章碑文,不求其源,自始至终考”,“一切学问,即书、纸片皆弃于书中,久而成之。"

历时10余年的搜集、修订、整理,编纂了道光二十九年(1849)海安考古志。

钟和清,字品冲,号,海安西昌镇人。

生卒年不详。清乾隆十七年(1752),乾隆十九年进士,任四川大邑县令。因为人正直,被罢官归李。

石重光(1889—1933),字新,海安鲍莉镇人。

我在日本学习,毕业于日本弘文学院。

我一生擅长古诗词、书画、古琴,精通日语和英语。

留学日本后,石接触到了民主革命的思想,毅然追随孙中山先生

为枪而跑,避免案发后逃回老家。

不久,清末如皋学者沙推荐他到江苏省立第七中学(今南通中学)任教。

后来,鲍莉的潘树生先生在如皋师范学校任校长时,被推荐到如皋师范学校任教,曾任教育局长。

朱南金(1863-1940),晚清学者,住海安南磨镇朱楼村,后迁居海安姬胡乡。

朱(1867-1942),书生,名宝莲,也是一名道士。村里的人都尊称他为“朱三的父亲”。

少年时,朱曾在私塾求学,尤以书法和金石学见长。

他的书法从临摹秦、汉、魏、晋、唐的碑帖开始,吸收了清代吴让之的书法特点。篆书在横幅中也很常见。

石刻以篆书为主,有正、负、双线等多种风格。至今,朱的后人还保存着近百枚印章。

1988国庆,海安县文化馆、海安县书法协会印制并展出朱篆刻作品,为期两个月。

谭德忠(1876—1949),字群云,名高谭,名海陵老人,海安镇人。

他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书法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