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卿竹刻的历史渊源
明代《宝卿府志》记载了万历年间宝卿著名竹刻家潘一龙及其竹简作品的情况。在清朝康熙年间,宝卿竹刻艺术家王尚志发明了翻春工艺和竹刻。当用这种方法制作竹雕时,艺术家去除竹子上的绿色和节子,并利用竹子的春天。经过熬制、烘干、打磨等工序,压平贴在木胎或竹胎上,再打磨抛光,用不同的方法在上面雕刻人物、山水、花鸟。
根据现有实物资料,宝卿最早的竹雕笔筒是潘一龙。潘一龙(1563 —1645),别名云山子乔,宝卿竹刻创始人之一。自幼天资聪颖,擅长书画,尤以竹刻见长。山水中雕刻的花鸟人物并非有意为之,而是既生动又自然。这一时期,宝卿竹刻主要流行圆雕和透雕。当宝卿竹雕发展到清代,由于竹簧技术的发明,不仅有别于其他竹艺流派,而且使竹雕的产业化成为可能。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实践,宝卿竹雕艺术家已经能够制作出相当精美的竹制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竹春天地带春寿子盒》、《芭蕉岩贴春盒》等稀世艺术品,工艺水平极高。据《宝卿府志》记载,当时最著名的竹刻艺人李长元,以制作竹制菜篮、书篮而闻名,最终成为朝廷专门的竹刻艺人。乾隆时期,宝卿竹刻进入全盛时期,图案更加丰富,制作更加精美,成为汉族民间艺术的杰出代表
竹春雕色如象牙,格调高雅。一经问世,便成为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争相收藏的珍品,被朝廷指定为贡品和外交礼品。荣获巴拿马太平洋世界博览会金奖;1950年,毛泽东主席访苏期间,国务院指定八件宝卿竹雕工艺品作为送给斯大林的生日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