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的起源是什么?内容要更精准!
例如,在距今约7000年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掌握祭祀权力的人用珍贵的玉石制作“礼器”来祭祀神灵的祖先。他们相信一个圆形的地方,所以他们建造了圆形的墙和广场来崇拜神和大地。他们认为氏族始祖的生命是通过圣物起源于神,所以他们在玉器上雕刻出想象中的神的祖先的样子,甚至雕刻出寓意深刻的符号来崇拜它。他们希望玉的独特质地、形状、图案和符号能够产生感应魔力,与神的祖先交流,学习他们的智慧并获得祝福。
在古代社会,个人的地位取决于人与神的关系。侍奉上帝的“仪式”建立了人与上帝之间的沟通渠道,也维系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瑞琪”是象征地位的玉器。“礼器”和“瑞器”制度都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并在夏、商、周三代相互配合。
七八千年前,中国最早的真玉器出土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辽宁阜新茶海遗址、沈阳新乐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玉的文化、宗教和政治属性在夏、商、周三代逐渐完善。
东周人文主义兴起,儒家教化并活用了一些原始宗教传承下来的文化元素,倡导“君子胜于玉”的观念。于是,戴玉之风盛行,雕刻之精美,后人难敌。
韩崇玉,活人穿玉食玉;死者以玉裹身,以玉填之。甚至在帛画和墓砖上,也有玉壁的图像。圆形墙壁有助于灵魂到达天空的概念在这个时候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六朝至唐代,中土玉雕艺术衰落。唐力虽然繁华,但仍坚守正统,举行闭经仪式。但《礼神记》中很难使用真玉,取而代之的是劣质玉。只有代代相传的玉器才配有梳子、别针、饰物等。其中一些也是由西域的工匠制作的。
自宋代和明代以来,玉雕艺术再次繁荣起来。除了在帝王仪式中使用玉,学者们对古玉的研究和仿制也在民间兴起。此时,集知识于一身的士大夫阶层重视生活质量。玉质书房的陈设不仅仅是为了欣赏和乐趣,还具有实用功能。自然界的花鸟、人物、山水也成为装饰题材。
孔子说玉有仁、智、义、礼十一德,《礼记》说“君子无理,玉不离身”,都是强调有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人要向玉学习,告诫他们没有特殊原因不可离身。中国人崇玉、尊玉、爱玉的情绪在明清时期比汉唐时期更甚,玉是高雅的、神圣的。
从秦汉到隋唐的第三代,玉器一直是皇帝和贵族的专属装饰品。宋代经济发达,商业繁荣。由于手工艺的技术进步,玉器的加工变得更加方便快捷,玩玉赏玉之风盛行。这时,一大批制作精美、加工精巧、构思奇妙的玉器和玉佩出现了。
明清时期,玉器的制作和鉴赏达到顶峰,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从玉头针、玉扣到整块玉屏、玉山、玉舟,应有尽有。王公贵族经常用玉制作日常用具,如玉碗、玉杯和玉壶。一般来说,白玉(尤其是新疆产的羊脂白玉)是最主要的玉石,其次是黄玉、蓝宝石和杂玉。
玉在清初传入中原,其令人屏息的绿色立刻赢得了国人的心。用玉制成的玉饰开始流行,成为人们追逐的时尚。然而,在传统中国人的眼中,用玉制成的玉饰远不如古玉。
根据矿物学分类,翡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胶结硅酸盐中的闪石族,包括透闪石和阳起石,也叫软玉,另一种是单链硅酸盐碱性单斜辉石,也叫硬玉(如硬玉)。中国传统古玉多为软玉,包括新疆玉、岫岩玉等,但清初吴三桂为追击南明李咏,进入并控制滇缅北部。
今天,我们看到史前早期的古代玉器大多是玉刀、于夫和玉针。然后出现玉质礼器(礼器),如良渚文化的玉琮、三叉戟,红山文化的玉龙、玉猪等一些象形玉器,应作为族群的图腾制作。这个时期的玉器不完全是现代意义上的玉,可以是玉,也可以只是玉。例如,透闪石矿与变质大理岩矿共生。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在中国主流文化区很难见到玉器。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玉器明器和玉器配件的出现,如商代女娲墓出土的玉龙、玉凤、雨荷等。此时软玉被广泛用于制作器物。
在普通人眼里,玉就是石头,但在中国人眼里,玉就不一样了。它已经超越了单纯分类学的范畴,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直到今天,如果我们拿起一块玉,我们只会评价它的颜色、质地和制作。但当我们看到一块古玉,在欣赏它的形状、它的深颜色、它的材质时,我们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