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周年前后无锡的变化。
它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城,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中心,东临上海,西接南京,南接浙皖,北依长江,中间是太湖。全市总面积4788平方公里,人口近440万,其中市区面积1.659平方公里,人口21.59万。
下辖江阴、宜兴两个县级市和崇安、南昌、北塘、锡山、惠山、滨湖、新区七个区。
无锡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5C,年平均降雨量1000mm,无霜期23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2000小时左右。它是中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无锡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无锡就像太湖之滨一颗璀璨的明珠,著名的旅游景点美不胜收。
碧波荡漾太湖,古运河悠然流。太湖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浓缩为“无锡旅游十八景”:朱彝春涛、鸡场青云、灵山景区、西山青云、钟石电影院、运河古风、二泉岳影、泰伯遗址、善卷洞天、霞客故里、蠡湖烟波绿、鹅鼻兰江。
无锡是江南历史名城。它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孕育了许多文化名人和艺术家,包括晋代大画家顾恺之、唐代大诗人沈李、元代大画家倪瓒、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等。近代有外交家、思想家薛福成,科学家徐寿、许,近代有科学家周培源、钱伟长,经济学家孙、薛暮桥,国学大师钱钟书,美术大师徐悲鸿,民间音乐家。
目前无锡市科学院院士近70人,在全国各城市中名列前茅。
无锡是区域枢纽,京沪铁路、新长铁路、沪宁高速、京沪高速、胡艺高速、宁杭高速、姜妍高速纵横交错。是上海至成都、黑龙江至海南、上海至北京高速公路的交汇点,是连接南北、连接东西的重要节点。
京杭大运河穿过无锡。
江阴港是长江口重要的转运港之一。
随着无锡机场的开通、宁杭至姜妍高速公路的建成以及京沪高速铁路的建设,无锡的交通枢纽地位将更加明显。
无锡是一个经济中心城市。19世纪中叶,无锡已成为中国“四大米市”之一,也是著名的“丝绸市场”和“布匹码头”。
20世纪初,无锡诞生了一批以荣氏家族为代表的工商业巨贾,成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获得了“小上海”的美誉。
70年代初,无锡的乡镇工业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改革开放后,无锡经济总量一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十,成为全国15经济中心城市和13较大城市之一。
目前,无锡以万分之五左右的土地,千分之四的人口,创造了1.6%的全国经济总量。
无锡是对外开放的先锋。无锡1985获批沿海开放城市,起步早,进步快。开放型经济已经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无锡开放型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多家世界知名跨国公司在无锡投资。
“日本高地”、“韩国盘”、“台湾队”、“香港组”正在崛起。
无锡为什么这么大?
纵观近年来,我们不难发现,无锡各级党政领导在党中央正确决策的指引下,前车之鉴,后车之鉴。
团结人民,凝聚力量,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扬长避短,发挥地方优势,好的发展,适合的发展,不适合的创造,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这就是为什么无锡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上写下了如此壮丽的新篇章!
一.关于环境
众所周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环境,核心是水环境。
水是环境的核心和灵魂。
而我们无锡人更以太湖为荣,一曲《太湖之美》唱响全国。
然而,在20世纪60年代末,一场开垦环湖土地的运动无情地改变了它的面貌。
环湖,把土地围了起来,出了粮食和鲜鱼,但代价是积累了大量淤泥,抬高了湖底,降低了纳水量,降低了湖泊的自净能力,造成了湖泊的二次污染。此外,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污水被带入湖泊河道,湖泊水质多年劣于五类。一度太湖散发恶臭,鱼虾几乎绝迹。
水环境的恶化给无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由于水污染,无锡梅园和五里湖的取水口被迫关闭。
梅梁湖每一次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都造成了数十亿元的经济损失,水环境恶化,大大降低了市民的生活质量,严重影响了旅游环境、投资环境和生态环境。
外宾、客商来“江南水城”,无锡人却羞于带他们去江边、湖边。
针对日益严重的水污染问题,水利局按照“以人为本、尊重规律、人水和谐”的新理念,把改善水环境作为当前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
蠡湖综合整治工程、城市防洪引水工程、城市河道整治工程逐步实施,城乡水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如今,人们可以在河里钓鱼,在水边的休闲场所漫步...正如诗中所言,“长杨柳,一年一度的春风,芳菲永远是绿色的相思;满湖的火树银花,在红雨洗涤后盛开……”
太湖的水变得清澈,西城的灵魂得到了深度净化,为这座湖畔城市增添了不少灵气。
无锡人的眉头开始舒展,骄傲的笑容又回来了。今年“五一黄金周”出现了平均每天4万人争抢五里湖美景的场景。
无锡人更坚定现在和未来。我们的水利建设要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遵循“以人为本、尊重规律、人水和谐”的新理念,立足于防洪安全、水资源供给和水环境保护三大基本任务,从根本上解决水多、水少、水脏三大问题,确保饮用水安全、防洪安全、粮食生产用水和经济发展用水。
二。经济建设和发展
20多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下,无锡人民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抓住机遇,创新发展,使无锡城乡经济社会各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综合经济实力实现重大跨越。
从1978到2003年的25年间,这个城市的经济总量增长了6倍。2003年,全市总产值达19065438+2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名第九,人均收入5200美元。整体发展水平正在率先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
对外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
坚定不移地实施对外开放战略,“三洋”工作全面推进,经济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具开放活力的地区之一。
全市批准利用外资项目8300多个,实际利用外资6543.8亿美元。
体制机制活力得到根本增强。
随着经济和社会各方面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焕发出新的活力,民营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基本建立,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激发。
城乡建设展现崭新形象。
城市化进程加快,基础设施体系日臻完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快速提升,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现代中心城市集中辐射功能增强,初步形成梯度分工、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城乡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根本改善,教育、就业、医疗水平不断提高。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54、38+0.647元和6329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达到2.4万元。
具体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现了四次认识上的飞跃和实践上的突破:
第一次认识上的飞跃和实践上的突破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开创了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新路。
无锡是中国乡镇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 * * *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指引下,无锡广大干部群众大胆突破“两个凡是”的束缚,脱离传统的计划经济,以“农民办工业”的伟大创举,推动我市乡镇企业实现异军突起。
* * * *同志南方谈话1992发表后,我市乡镇企业进入了“跳跃式”和“超常规”的快速发展阶段,以超常规的发展速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涌现出华西、阳光、红豆、远东等一批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成为支撑农村乃至全市工业化的主导力量,也带动了上个世纪整个无锡经济。
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不仅成功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而且通过“以工建农”、“以工建镇”,使一大批小城镇迅速崛起,农村的竞争力迅速增强。
依托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无锡农村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发展,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区域城乡统筹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次认识上的飞跃和实践上的突破,是积极响应浦东开发开放和国际产业转移,大力实施开放战略,加快无锡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是一项基本国策。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利用国际和平环境,吸收更多对我们有用的东西”。
在对外开放理论的指引下,无锡人民始终把扩大对外开放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紧紧抓住浦东开发开放的发展机遇,紧紧抓住国际资本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逐步推动对外开放向更大规模、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市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水平的快速提升。
目前,无锡利用外资已进入质量、水平、规模和效益同步发展的新阶段。众多国际知名跨国公司落户无锡,58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无锡投资。
2003年,外资工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5%,成为无锡经济的重要力量。
尤为可喜的是,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自1992开始建设以来,无锡各类重点开发开放园区蓬勃发展,成为全市对外开放最重要的窗口和平台、最具吸引力的产业集聚地和科技成果“孵化器”。
目前,全市85%的外资落户开发开放园区,三分之一的GDP和财政收入来自园区。园区经济在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积极“引进来”的同时,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一批骨干企业走出了一条跨国经营的新路。
第三次认识上的飞跃和实践上的突破,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不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制约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制度,建立充满活力、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在* * * *同志一系列划时代著名理论的鼓舞和指引下,无锡人民大胆突破“公”、“私”、“社”、“资”的束缚,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标准,从当地实际出发,大力推进所有制改革,极大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
在农村,积极引导乡镇企业通过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进行资产重组和制度创新,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要针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努力探索集体经济的新形式。在推进乡镇企业“二次改制”,增强活力和竞争力的同时,率先进行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推进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开辟了农村改革发展的新路径;在城市,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使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焕发生机活力,形成发展竞争新优势。
大力发展资本经营,付伟、小天鹅、阳光、三房巷等一批企业成功上市,形成了在资本市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无锡板块”。
在加快国有和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的同时,我们始终坚持“六个放开”的方针,毫不动摇地支持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积极支持民营经济做大做强。
去年民营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为31.2%。
城乡企业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极大地释放了经济发展的潜力和活力,推动无锡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体制机制条件。
第四次认识上的飞跃和实践上的突破,就是牢牢把握新世纪初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突出新型工业化、国际化、城镇化互动推进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加快“两个率先”进程。
党的十六大对21世纪头二十年作出了科学判断,这是一个必须牢牢把握、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对于无锡来说,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期,关键是要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创新发展动力,提升发展水平,推动无锡经济社会在更高水平上加快发展。
党中央对东部地区的发展高度关注,寄予殷切期望。
两位中央总书记明确提出,江苏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
无锡作为江苏重要板块、苏南重要一极,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全省“两个率先”的重任。
面对新的发展任务和要求,市委、市委明确提出争创全省“两个率先”试点区和示范区的目标,努力在全省全面建成高标准、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
围绕这一目标,制定实施了无锡争创全省“两个率先”示范区行动纲要,全面推进科教兴市、经济国际化、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先后推出了“三个互动”、“三个发展方向”、“三个集中”等重大举措。“两个率先”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
两年来,全市经济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开放型经济和民营经济齐头并进,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整体活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城乡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城镇体系规划建设加快,城市功能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城乡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得到加强,全市环境面貌发生重大变化;富民工程大力推进,鼓励创业、扩大就业、提高保障的各项措施得到较好落实,城乡人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富民成效日益显现;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
我市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称号。,并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实现“四连冠”。各项事业欣欣向荣,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前景喜人。
实践证明,强烈的发展意识、机遇意识、争先意识、拼搏意识,是我们20多年改革发展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实现“两个率先”目标最重要的精神动力。
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正在不断强化这一重要思想共识。
大家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不竭的生机和活力。
20多年来,无锡人民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不断研究新情况,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依靠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一次次突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体制束缚,赢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先机。
三。科学、教育、文化和卫生
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进一步扩大,各级各类教育进一步发展。2003年底,各级各类学校761所,在校生77.03万人,增加654.38+0.40人。
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
2003年,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387个,其中综合医院37个,专科医院18个,中医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6个,乡镇卫生院1654个,疗养院5个。
文化设施继续改善。2003年,共有127个艺术和文化中心(站)、9个公共图书馆和5个博物馆(在文化系统内)。
文化事业辉煌。
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无锡?太湖国际民乐展在各广场举办了140场演出,组织了50多场公益演出。
综上所述,改革以来,无锡日新月异。我们亲眼见过,深切感受过,体会过。
我们感恩改革开放带来的一切巨变,我们体会到了党的伟大。
因此,今后,我们应该坚持改革的步伐,提高无锡市的综合实力:
以提高人口素质为突破口,有效开发人力资源;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大幅度提高经济综合竞争力为目标;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夯实综合实力上升的基础;完善社会发展体系,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我们坚信无锡的明天会更好。
如今在国外读书,每当家乡人说起当地的建设发展,或者偶尔在报纸上看到相关的新闻报道,都让我激动不已,倍感亲切。
衷心祝愿主客观条件优越的无锡,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继往开来,再创佳绩,谱写新篇章,开辟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