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菌剂的发展历史
早期的杀菌剂都是无机化合物,如硫磺粉、铜制剂(见波尔多液),一直沿用至今。1914年,德国I Rim公司首次使用有机汞化合物防治小麦黑穗病,标志着有机杀菌剂发展的开始。
1934年,美国的W.H. teasdale等人发现了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的杀菌特性,随后有机杀菌剂开始迅速发展。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有机硫杀菌剂主要有三个系列:福美双、戴森(如代森锌)和三氯甲硫基二羧酰亚胺,此外,有机氯、有机汞和有机砷杀菌剂也有所发展。这些杀真菌剂大多数是保护剂,它们的应用受到限制。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化学杀菌剂出现,其中最重要的是内吸性杀菌剂的出现。
1965,日本研制出有机磷杀菌剂稻瘟净,1966,美国研制出稻瘟酰胺,1967,日本研制出托布津,1969,联邦德国,美国,1975。以上述为代表的内吸剂成为70年代以来杀菌剂发展的主流。与此同时,农用抗生素也发展迅速。有机汞、有机砷和一些有机氯杀真菌剂由于毒性或环境污染而逐渐被淘汰。新一代内吸剂由于防治效果的提高,进一步扩大了杀菌剂的市场。到20世纪80年代,杀菌剂已经超过200种。据调查,1985年全球杀菌剂销售额达25.4亿美元,占农药总销售额的18.4%。
1984中,内吸收剂销售额占比44.2%,非内吸收剂占比55.8%。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杀菌剂的开发主要集中在防治真菌性疾病的药物上,而防治细菌和病毒引起的疾病的药物还没有得到足够的研究和开发。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主要发展保护性杀菌剂。自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研制内吸性杀菌剂和农用抗生素,并停止使用有机汞。由于杀菌剂应用技术复杂,发展速度不如农药快,但杀菌剂对农业生产的保护作用已经越来越被农民所认可。随着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杀菌剂的发展将会加快。施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