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吴镇的历史沿革

河西事务,位于北运河西岸,原名河西。这里原本是停泊和修理船只的地方,曾被称为河西码头。后来由于户部在这里设立了分支机构,成为非常有名的征收税款和票据的海关,因此正式名称为河西事务,从此与之关系密切。

早在东汉建安九年(204年),魏武帝曹操为了统治河北,讨伐乌桓,用了三年时间,首先开凿了历史上著名的白沟,使黄河南北的运河得以贯通。此后,平陆运河向北开凿(沟和渠都是运河的古称),使这条南北向的运河延伸至天津静海的独特流向,从而与海河相连。在开凿平陆运河的同时,又开凿了一条从幽州(今北京)到天津的运河。这条运河与平陆运河将在全州县(旧称武清)相连,命名为全州运河。至此,曹操连接中国南北的大运河水系初步形成。当时,水谷(北运河)虽未纳入主流,但已与大运河水系相连,为人口密集的村镇形成创造了条件。河西事务的起源要追溯到这个时期。元朝统一中国后,以北京为首都(称大都),政权中心开始北移。当时大部分人口已经超过40万,所有军需民用都给了江南。因此,在丁琪媛之初,大运河被疏浚。元朝七年(1270),元世祖忽必烈采纳水利总督郭守敬的题字,调用贡品250多万元。在隋朝大运河的腰部,地面上开凿了250多英里的运河。这一段河道南起济州,北接临清。通过切割和拉直,原来的河道一下子缩短了700多里,被元世祖命名为汇通河。至元十三年(1276),郭守敬提出放弃永济运河,从通州到天津改用潞河水道。元世祖做了一点小小的改动,就下令建造了。这一段河道现在是北运河。它从香河西部的孙家坞取一条直沟,经河西、孟村、蔡村、杨村,仍取稗子沟向南,注入天津海河。至元十七年(1280)建成后,仍称芦河,明末改称北运河。元二十九年(1292),元世祖采纳郭守敬的建议,开凿了一条通州至京畿的运粮河。这场运动历时一年多,雇用了280多万人。通过以上三大工程,京杭大运河缩减至3500余里,名副其实的京杭大运河正式定型。

北运河从1280正式纳入京杭大运河干线。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河西事务成为京畿要塞和水运咽喉。在随后的几百年里,这里一直是JD.COM的重镇,官职很高,物资极其繁荣。

河西事务发端于汉魏,兴起于元初,兴盛于清中叶。贯穿其发展的每一步,它都与运河紧密相连。因此,说运河是母亲河是恰当的,也不夸张。

公元608年,杨迪开凿了大运河,开通了京杭运河。河西事务因靠近运河西岸而得名。元朝定都北京后,军需俸禄全部交回江南,河西事务成为进出京都的水路咽喉。因此历代朝廷在此设置的钞门、驿站、武备等衙门多达十三处,最高官阶为正三品,可见河西事务地位显赫。隆庆六年(1572),河西事务建砖城。在随后的数百年间,这里被誉为“JD第一镇。COM”和“金门第一邮”,因为它的繁荣。

新中国成立后,河西事务人民在中国的领导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谱写了新的历史篇章。1976唐山大地震后,镇迁到京津公路两侧。它距离北京和天津60公里,正好在两个城市的中间。经过20多年的发展,河西事务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小城镇。改革开放的大潮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2001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3.4亿元,乡级财政收入1.997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4850元,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达到较高水平。为此,多年来河西事务一直在天津名镇之列。

起源于汉魏的河西事务,兴起于元初,兴盛于清中叶。元明清时期,这里一直是朝廷主政、君王重视的地方。数百年来,历代都在此设官设宅。于是,这个江边小镇逐渐成为了水运的咽喉,收税收钱的海关,水陆驿站。论其官员的高职位,足以让上级县望尘莫及,甚至比一般乡镇更不一般。所以从国史、县志到诗词、典籍,都有很多关于河西事务的描述。由于其突出的地位和繁荣的市场,它早在明朝就被称为JD.COM第一镇。为了丰富武清历史,发掘运河文化,本文整合了一卷《河西古事谈》,包括20篇短文,从不同角度梳理了与河西事有关的史料和传闻。这一尝试,一方面是为了积累材料,着手为《河西吴镇志》的编纂奠定一些基础;为了引起各方重视,听取各方意见,为了减少地方志编纂的失误;为了争取时间,配合当前的决策、规划和宣传工作,尽快提供一些有用的史料。

从地图上看,河西事务位于天津和北京的中间,是远近闻名的大镇、古镇。中国著名的人工大运河和京津公路沿着城镇的东西两侧向南延伸。《醒世》一书中,记载了明朝宣德年间,河西事务的故事。《永庆升平》一书中也记载了清代河西事务张广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