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的历史
第一名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五洲山北崖,沿山势开凿,东西长1000米,现存主窟45个,大小窟252个,石雕51000余件,是中国最大的古代石窟之一。据文献记载,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465年),著名僧人昙曜在京郊五洲塞(平城,今大通)主持修建了五个石窟,云冈现存的16至20窟,就是最早的所谓“谭瑶第五窟”。其他主要洞窟大多在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完成。
从石窟保存的年代铭文和艺术风格来看,这一宏伟的艺术工程基本上是北魏的遗迹,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现存洞穴53个,石雕51000个。最高的佛像是17米,最小的只有几厘米。云冈石窟以气势雄伟、内容丰富、雕刻精细而闻名。
古代地理学家李道元是这样描述的:“因岩石构造,真相巨壮,世所罕见。山堂与水堂相对。”这是当时石窟壮丽景色的真实写照。云冈石窟雕塑吸收和借鉴了印度犍陀罗佛教艺术,同时又有机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风格,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今,它已成为中外游客仰慕和向往的旅游胜地。云冈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之一,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在云冈的几十个洞穴中,谭瑶第五洞是最早也是最宏伟的。五六洞和五华洞丰富多彩,是云冈艺术的精华。
第二名莫高窟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鸣沙山脚下,因位于莫高窟乡而得名。它是中国最大最著名的佛教艺术石窟。分三四层分布在鸣沙山的崖壁上,全长1.6 km。现存石窟492个,壁画总面积45000平方米,彩塑265438多尊。石窟大小不一,雕像高低不一,大的气势磅礴,小的精美绝伦,造诣之深,想象力之丰富令人惊叹。壁画多为佛教故事,如释迦牟尼生平事迹、前生祭祀等。
还有佛、菩萨、天王、力士、小千佛的画像,还有带羽毛的人、会飞的人、花鸟、动物等等。壁画虽历经千年风沙侵蚀,但依然色彩鲜艳,线条清晰,让人不得不赞叹古代艺术家的精湛艺术和创造精神。
“遁”,大也,“明”,盛也。因为这个地方在开发广阔的西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自汉代起就被命名为“敦煌”。
石窟是在沙漠高处的一个悬崖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取名“莫高窟”。古汉语中常见“莫”、“莫”,后称“莫高窟”。
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它被称为“瓜州”,因为它在春秋时期盛产美丽的瓜。唐代城南有鸣沙山,又名“沙洲”。自汉唐以来,丝绸之路上商旅频繁,敦煌成为通往西域和长安的要道。因为地处丝绸之路咽喉,可谓重镇。那时候村子和码头都是一个接一个的,鸡犬互闻。历史上被称为“华容道”。佛教及其艺术以西域为第一站向东传播,所以佛塔遍地,市场繁荣。据文献记载,元宵节仅次于长安,其繁荣程度可见一般。白杨和新疆杨像羽毛毯一样,是敦煌最明显的植物景观。
第三名玉林洞
玉林石窟,俗称万佛峡,位于安溪县西南75公里的玉林河畔(又名甄氏河畔)。唐、五代、宋、西夏、元共42个洞窟,分布在榆林东西两侧的山崖上,东崖31,西崖165438,壁画428幅。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玉林洞原有的彩塑很少,现存的大部分彩塑都是后人重修或重塑的。
作为莫高窟的姊妹窟——榆林石窟,其内容、艺术风格以及彩塑、壁画的制作与莫高窟有着密切的联系或相似,但在许多方面又有着明显的区别,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五代以后,莫高窟的艺术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趋势,而榆林石窟则在内容、绘画风格、艺术水平等方面显示出其时代特征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而丰富了这座宝库的内涵。
1961年,玉林洞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归敦煌文物研究所管辖。
第四名龙门石窟
龙门,古称伊阙,隋唐以后一般称为龙门,沿用至今。位于洛阳以南12.5km处。这里青山葱茏,东西对峙,汪洋从中北流,是中国三大佛教艺术瑰宝之一。龙门石窟造像密集分布在沂水两岸和东西山崖上。
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4年)前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北宋五百多年的大规模修建,使大小洞窟、龛窟如蜂巢般密集分布在沂水两岸的山崖上,南北长1多公里。
就其建造历史而言,有两个最大的开洞造像,第一个是北魏的小文、玄武、小明,历时约35年。唐太宗、高宗、武则天和唐玄宗是第二代皇帝,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