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是明末清初的杰出人物。他为什么被尊为“学清”之祖?

顾,本名蒋,字仲卿,明朝灭亡后改名为。他出生在江苏昆山,被称为林挺。后人尊称他为林挺先生。他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儒。

当时明朝已经灭亡,清朝刚刚建立。顾认为明朝的灭亡只是换了一个皇帝,称之为“亡国”,而清朝的统治是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称之为“亡国”。他呼吁人们不要为某个皇族的兴衰而战,而要为民族的存亡而战。这一思想的提出具有跨时代的进步意义,这句话也成为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奋进的精神力量。

“从小到大”的典故也来自顾。他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十几岁时就刻苦学习。在他10岁的时候,他跟随祖父读了《子同治简》。他每天给自己定了相应数量的文章,不仅要读,还要背。他坚持了三年,终于读完了这部巨著。顾在研究和学习方面非常务实和严谨。他喜欢看有实用价值的书,不以科举为唯一目标。

每次他出门,顾都有许多马匹和骡子驮着书。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向附近的居民询问当地的地形地貌和风土人情,并记录下来。

如果这个地方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地方,顾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背诵他以前读过的东西。他还收藏了农田、水利、交通等方面的书籍。,边读边改。正是本着这种精神,顾完成了一部120卷的历史地理著作《天下郡县病志》,该书记录了明代各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基本情况,也对边疆情况及沿革进行了详细记述。

清军入关后,顾在朋友的推荐下,在南明朝廷任职。他尽力为朝廷出谋划策,希望能收复大明。1645年,他到南京上任,还没到,南京就被清军攻陷了。南明军崩溃后,顾仍坚持反清。

家国之仇对顾的思想造成了猛烈的冲击。他和其他进步思想家一样,开始遍游名山大川,潜心研究,反思社会的痼疾和明朝灭亡的原因。顾在《天下郡国之病书》中对土地兼并、赋税沉重而不均等社会弊端进行了批判。他还大胆地怀疑君主制,认为“君”

它不是封建帝王的专属名称,提出了“多元共治”的思想,即“天下之民,由天下之力所遣。”他的这些思想都带有早期民主启蒙的色彩。

明末清初是理学发展的最后一个时期,即自我批判时期。当时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他们既研究理学,又批判理学。比如:

黄宗羲完成了《明代儒学案》和《宋元学案》,并对理学进行了总结。172王夫之提出了系统的唯物主义理论,在气论、人性论、认识论、知行观等方面突破了理学的局限,达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高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