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看待历史人物?
崇祯十七年,清朝在山海关大战中被李自成击败,任命平西王。顺治六年,吴三桂镇守云南,带兵入缅,逼缅王交出南明皇帝李咏。康熙元年,吴三桂在昆明杀了南明帝李咏。同年,晋被封为平西王,与福建靖南王耿、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康熙十二年,下令撤藩。吴三桂自称周王,天下水陆元帅之长,兴明征伐鲁将军,并发表檄文,史称“三藩之乱”。
视文字为面子2,赵立新用略显急迫的声音,宣读了吴三桂给父亲吴襄的最后一封信。这是一封你将去哪里的信。
当时北京城被攻破,崇祯皇帝自杀。作为北京禁卫军的统帅,吴襄向李自成投降,并给正在守山海关的儿子吴三桂写信,要求他向李自成投降。谁知,吴三桂大怒,义愤填膺,直接“大义凛然”拒绝了。结果吴家一家38人被杀。
在这封信中,吴三桂指责父亲“不忠”,并厉声质问:“父亲不能做忠臣,儿子却能做孝子?”(爸爸做不了忠臣,儿子怎么做孝子?)他表达了对父亲丰满的失望和愤怒,甚至说出了“虽然贼把父亲的鼎放在旁边引诱他,但三桂不理他”(贼把你放在煎锅旁边我也不会多看两眼)的极端话。看来吴三桂是真的生气了。那么,真的是这样吗?吴三桂的“冲顶上火”真的是出于义愤还是另有目的?
几千年前也发生过同样的事情。当时的英雄是刘邦,汉高祖。
刘邦和项羽争天下的时候,项羽拿出刘邦的父亲威胁他说:“现在不急,我煮太多了。”(还不赶紧投降,不然我煮了你爹)。谁知道刘邦是个彻头彻尾的无赖?他平静地回答说:“如果我是翁,我会煮它,所以我很幸运能有一块。”(我爸是你爸,你要煮我爸,记得给我来一块这个。)项羽大吃一惊,马上想杀了刘邦的父亲,却被项伯(和项伯)阻止了,理由是先忍着。反正刘邦不在乎,你现在杀了他爹也没什么好处。
这件事,有人认为充分体现了刘邦的流氓本性,老子除了自己什么都不管。有人认为这只是汉高祖的拯救策略。既然他不在乎,杀了他也没什么意义,何况是项伯这个千百年来的好帮手。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当吴三桂面临同样的困境时,他会想到刘邦这出戏吗?或者说,吴三桂会不会参考刘邦的案例,选择这种方式来救父亲?
其实只要仔细比较,这个观点是可以打破的。因为刘邦的话是在面对项羽的时候说的,可以算是机智了。而吴三桂却是写信给他的父亲说给他听的,而不是说给李自成听的。吴三桂写信前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在这种匆忙和停顿之间,答案似乎有所不同。
当然,也可能是吴三桂实在没办法,才这么做的。所以他可以选择投降,反正他也投降了清朝?不不不,历史不应该这么简单的解读,一切要从吴三桂对李自成的态度说起。
李自成以前是个牧民,后来做了个小驿站。在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中,李自成被庄王高迎祥所控制,后来取代了他。对于这些农民军来说,明朝的政府军大多举足轻重。他们经常被赶去打仗,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被彻底消灭。有一种说法是明军“打土匪”,用农民军来找自己的军事功德。谁知道最后把自己玩死了。
吴三桂出身显赫,自然看不起李自成这样的农民军领袖。所以很可能是我极度不甘心,甚至在他看来,我对李自成的厌恶比皇太极还多。因为皇太极至少出身于女真贵族,他的八旗铁骑也和明朝打了几十年仗,让明朝吃了不少苦头。
在明朝灭亡之前,吴三桂已经通过他的叔叔祖大寿(当时已经投降清朝)与清军取得了联系,给自己留了后路。而李自成突然闯进北京(没想到他父亲这么怂),还通过他父亲劝他投降,很有威胁性。可想而知,就算投降李自成,待遇恐怕也好不了多少。
再者,就算他联手李自成,一个萎靡的国民经济,一个离心的乌合之众,恐怕敌人也很难让清军兴盛起来。于是,他决定向叔叔所在的清军投降,并在随后的行动中,帮助清军击败李自成,亲手杀死南明皇帝李咏,成为了当时的盛世君王。
由此可见,吴三桂对明朝不忠,甚至看不起李自成。恐怕他在给父亲回信的时候,已经决定为了最大程度的保住自己的财富,牺牲一切。而他父亲的生死,他也应该明白,一旦向清军投降,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
康熙十七年(1678),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市)称帝,国号周,都城衡阳。建元昭武于同年秋病逝于衡阳。追石为道统人高皇帝极表。他的孙子武氏?经过三年的支持,清军攻下昆明,三藩之乱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