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投降曹操的最后结局是什么?诸葛亮知道后为什么连连叹气?
诸葛亮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提并论,认为有才能的人可以做诸葛亮的朋友。除了志趣相投,徐叔自然也有几分才华。诸葛亮曾评价说,徐庶将来完全有可能做太守等官。如果徐庶一直跟随刘备,早就名垂青史了,但是徐庶做了一个看似合理的选择,在刘备最困难的时刻,选择了投降曹操。
刘备在当阳被曹操打败时,徐庶以母亲被曹操俘虏,想和老母亲团聚为由,离开了刘备。徐庶以孝治国的原因是合理的,可以理解的,但徐庶真的是因为母亲被曹操俘虏才选择投靠曹操的吗?我不这么认为。
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姜维,他和母亲相依为命。虽然姜维是出于无奈和上司的不信任才选择投降,但在姜维投降后,他有很多机会逃回魏国和母亲在一起,但他没有。姜维为了自己的理想留在了蜀汉,没有人骂姜维不孝。
作为一个出身贫寒的才子,又是诸葛亮的好朋友,徐庶肯定是要有所作为的。连诸葛亮都想成为像管仲和乐毅那样的明星。作为一个志同道合的徐叔,如果他没有成名之心,很难让人相信。赤壁之战前后,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控制了汉帝国的中央政权。
相比较而言,刘备只是一个四处奔波的小军阀。他没有地盘,没有实力,还有一些野心。任何正常人想搞名利,多半会选择曹操。机会和前景很多,徐叔也不例外。为了发展自己,他选择了以母亲的名义投靠曹操,而不是继续跟着刘备四处漂泊。徐叔作为一个君子,即使离开了,也是颜面扫地。
在《三国演义》中,徐庶被刻画为刘备的第一军师,也是一个孝子。作为诸葛亮,他被骗进了曹颖。最终因为母亲自杀,没有给曹操提供一个计划,一个人生的规划。徐庶身边有几个典故,如:徐庶一言不发进入曹颖。身在曹操,心在汉。当然,这些都是小说家瞎编的。在真实的历史中,徐庶除了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之外,并没有记载任何为刘备谋反的事,也不是军事家,甚至在刘备那里也没有地位。同时,徐庶也不在曹操心里。
徐庶投降曹操后,基本没有任何记载。为什么没有记录?因为徐庶在曹魏基本默默无闻,所以徐庶也没出什么大事。只知道徐庶在曹丕时代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兼谏官。谏官是一个没有实权的官职,负责纠察文武官员的仪容仪表。徐庶在魏国默默无闻,固然是因为魏国人才济济,但也有几个原因:
1,曹操实行的是“唯才是举”的人才选拔制度,但唯才是举也需要名人推荐,所以会更快的得到重用。例如,曹操最喜欢的谋士郭嘉和荀攸都是由于迅推荐的,他们能够很快进入决策圈。徐庶没有人推荐他,也没有人把他当回事去投靠曹操。
2.徐叔出身贫寒。曹操死后,曹丕即位,实行以九品中正制为基础的人才选拔制度。这个体系,说白了就是以出身来评判英雄。没有好的背景,徐庶自然不会在魏国得到重用。3.徐叔本身才华有限。如果徐庶真的很有才华,曹魏还是会重用的。像贾诩、张辽这样的人都是从其他阵营投降的,因为他们个人能力突出,在曹魏还是相处的很好的。诸葛亮说徐庶以后最多能当个太守,估计也是夸的。因为能力有限,只能在曹魏做个小官,不过话说回来,御史中的程也不小,拿着一千石的薪水。
许多年以后,诸葛亮北伐时,在审问俘虏时无意中问起了过去的朋友。听完徐庶和石涛的遭遇,他感叹道:“舒威是恶魔!”!他们为什么不用它?魏这么有才吗?为什么不重用徐叔和石涛?很简单,因为诸葛亮认为他们两人的才能应该可以做一个2000石的高官,比如太守,但估计不会被重用。此时的诸葛亮已经是蜀汉之下、万人之上的掌握着生死大权的丞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