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艺术形式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是一种民族文化,其本质是为人们创造合理的、美的视觉享受。云南民族服饰的创造与文化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文化在民族服饰的特征中占主导地位,而民族服饰文化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出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征和意义。

时代对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我们到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看到男女老少穿着民族服装在田间劳动,赶集,参加民族节日,载歌载舞,体现出浓郁的民族风味和地方特色。90年代以后,也看到中老年妇女和儿童穿着民族服装。2000年以后,只有老年妇女才会穿民族服装。比如2004年,我们在云南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地方,以摩梭人独特的婚俗而闻名的女儿国泸沽湖住了两个晚上。我们看到,平时只有老年人穿民族服装,酒吧的女服务员只在晚上穿民族服装招待客人,只有在举行商业篝火晚会时,青年男女才穿民族服装与客人共舞。白天除了上了年纪的女人,都感觉是汉族人,感受不到电视报道、杂志、图片上反映的民族人物的风俗。其他民族地区的情况也基本类似。在丽江四方街,只有餐厅、茶室、商店的服务员穿着民族服装,显示出浓厚的商业气息,缺乏自然亲切的氛围。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在提倡保护环境、回归自然、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今天,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服饰逐渐汉化。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社会足够的重视,再过几代,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将不复存在,这将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大遗憾。

由于云南省复杂多样的地理和立体气候因素,人们迁徙定居,各民族文化长期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内涵。民族服饰也形成了一套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传统风格。过去,大多数少数民族居住在偏远地区,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活。他们很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他们的生活节奏相对较慢。在一些地区,经济仍然相当落后。服装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后,一般变化不大。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交通便利,数字信息时代的到来,缩短了地球的空间距离,发展了经济,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带来了不同文化的大碰撞。这些条件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云南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心理。

大陆人穿的服装款式多样化、个性化、简单大方、易穿,体现了时代的审美意识。大部分衣服都是工业化生产的产物,所以经济实惠。人不做衣服,只买衣服。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大部分是自己做的,也有一部分是当地裁缝做的。生产工艺代代相传。苗族服饰都是绣有花纹的,做一套衣服要一年,至少半年。有些民族服饰是用无机原料装饰的,如玉石、翡翠、宝石、玛瑙、绿松石、金、银、锡、铜等。还有人工制品,如陶瓷、珐琅、珠子、玻璃等。做一套衣服的成本也很高。原材料的收集加工,纺纱、织布、裁布、缝纫、刺绣都是在工作之余进行的。没有几个女人可以不做农活和家务而专门在家做针线活。这些工作既辛苦又费时。也体现了少数民族女性勤劳、朴实、爱美的精神追求。西装做好之后,穿起来就比较复杂了。比如,扎发髻,系腰带,扣扣子,扎褪色,戴饰品,编头发等。

现在的少数民族中青年都是建国以后出生的。他们接受现代文化的教育,与外界有更多的接触,并受到城市人生活方式的影响。青少年要学习,要在家种田做家务,很少有空余时间去学做衣服,学刺绣。在电视上看到城市人的服装和时装模特的表演,也增加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审美感受,对他们的生活和审美观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我问过一些少数民族为什么平时不穿自己的民族服装。他们说主要是穿起来麻烦,做起来费时费力,缝纫成本也高。有些人仍然认为自己的民族服饰是土气的,但正是这种土气的风格使他们与众不同。人们普遍有从众的观念。毕竟汉族人口多,与汉族共同生活和工作的少数民族也逐渐改变了自己的民族习俗,忽视了自己独特的民族习俗和文化。从广义上讲,它是一种艺术,是时代的艺术形式,是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资源。因此,制作精细耗时的民族服饰的技术有失传的危险,少数民族穿汉服的问题也引起了有识之士的焦虑和思考。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和民族本土文化为代价走向单一的现代文化。那不是变相的种族灭绝吗?如果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单调,失去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多元民族的活力。会对中国长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隐性的负面影响,显性影响是阻碍旅游业的发展,几千年培育的灿烂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将付之东流。拯救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我们必须呼吁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流失,并发挥其调节社会关系的作用,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复兴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风貌。针对以上问题,我提出以下建议。

建立民族服饰文化活动的保护机制

少数民族服饰的中国化倾向是现代生活冲击的结果。如果不采取积极的保护机制,民族服饰文化完全汉化后,恢复起来会相当困难。这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文化管理部门认真对待这个问题,建立完整有效的主动保护机制,也需要民众的积极配合和参与。

1.树立自尊自信,保护民族服饰文化。民族服饰文化的形成有其历史渊源和合理性,也是现代多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生命力的象征。如果民族文化汉化,就意味着国号名存实亡,变相消亡。这难道不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吗?这些问题应该让每一个少数民族达成共识,为保护自己的民族服饰文化做出积极的贡献。我在《保护母语》一文中写道:“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接受母语教育的人会更有自信。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只有从一开始就接受母语教育的学生,才会产生最优秀的人才。”那么,从民俗学的角度来说,只有穿上我们的民族服饰,才能树立我们的认同感和自尊心,在保护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学习他人的长处,更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树立自信,才能在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中相互交往,各具特色,实现自己独立存在的价值。

在建筑形式上,有专家提出要有民族性才有国际性,我觉得这个概念运用到民族文化和服装上也是一样的。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与国际社会的融合,各民族只有展示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精心打造自己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品牌,才能在国际大家庭中屹立不倒。2003年,一个台湾省高山族代表团穿着民族服装来到中国大陆,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接待。他们还与当地人聚在一起,向他们展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他们的文化特色和他们的自尊。这些都是感人至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