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思写作模式:孩子的教育是父母还是老师的责任?

父母自己管教孩子有很多好处,比如父母和孩子有天然的血缘关系,感情密切,可以影响孩子;真诚地爱孩子,努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和环境;父母和孩子亲近,接触多,更了解孩子,管教更有针对性,等等。但也有天然的困难。

第一,很难把握分寸感和分寸感。

父母亲自管教孩子,或者心软不愿意管,程度不够。或者走得太远,太远,太远,太远。也就是说走极端。

比如俗话说的“爱之深,责之急。”如果你爱你的孩子,你希望他们优秀,有出息,你对他们特别严格。无论大事小事,无论是不是原则问题,一切都极其严格,你还指望让孩子“完美”。

唐代吴京说:“爱而不知其恶,恨而不知其善。”如果你爱你的孩子,你认为孩子哪里都好,没有缺点和不足,即使有,你也看不出来;就算看到也会“爱屋及乌”。不管教不教,都会放纵。要说讨厌孩子,看不到孩子的任何优点或长处,吹毛求疵。

如果你想给孩子自由,就不要管他。一点规矩都没有。说到对孩子的管教,完全没有自由,完全没有自主权。如果要和孩子谈平等,那就和他们完全没有界限,形成一种“兄弟般的友谊”“姐妹般的亲切。”和孩子谈民主,孩子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父母的话可以左耳进右耳出,等等。

这种情况下,家长一般意识不到,往往情绪化。父母与子女是血缘亲情关系,根本利益一致。家庭是一种封闭的社会组织形式。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人们感到舒适、轻松,说话随便,做事随便、自由,一般不太注意分寸和尺度。

中国有句古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讲的是下棋比喻就是做一件事,因为当事人身处其中,对问题的理解不全面,但也没有旁观者那么清楚。

家长亲自管教孩子,由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特殊关系,往往不能客观认识问题。所以也很难把握分寸感和分寸感。

第二,一定要注意分寸和尺度。

无论做什么事,要想做好,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倒对了就行”。“欠温”不够,效果不好;太多,太多,太多,太多,效果一样不会好。这就是常说的:“过犹不及”。父母管教孩子也是如此。

比如对孩子要求严格是对的,但是太严格就会变得苛求,会让孩子变得胆小怕事,或者引起反感和冲突。对孩子过度的爱变成了溺爱,让孩子沉溺于爱情,养成不良习惯,甚至误入歧途。给孩子太多自由,会变得放任自流,会做出出格的事情。如果管教过于严厉,会制约孩子个性的发展,扼杀主动性和创造性。过度的平等,孩子不把父母放在眼里,父母没有威信。过度的民主意味着极端的民主化,家长会失去教育的权威性和主动性,根本管不了孩子。当然,严格、爱护、自由、纪律、自由是不够的,会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专门论述过这个问题。他指出,在家庭教育中,往往存在两种偏差:一是过于宽容,完全无视教导,让他们为所欲为。第二,规矩太严,一切都要遵从他父母的意愿。他认为“两者都失去了平衡;不能称之为好的教育。”他主张:“我们教孩子要灵活。一方面,我们给他们充分的机会来发展他们的自动能力和健全的意志。另一方面,我们限制他们的自由,不让他们随意走动,以避免侵犯他人的权利。如果教育能在这样的妥协中进行,没有一个孩子会从中受益。”陈鹤琴先生所说的“妥协”就是调整“过”和“下”,把握好尺度,使之适度、公正、恰到好处。

国外的教育工作者也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了家庭教育中掌握分寸感和尺度感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原则的思想。他认为,在纪律与自由、热情与克制、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仁慈与严厉等问题上要坚持“中庸之道”,即要掌握好分寸和尺度,划清界限,处理好关系。他语重心长地告诫父母:“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都需要一个准绳。所以要靠自己培养适当的极限。”

要成功地进行家庭教育,家长不能对“度”的问题掉以轻心。

三、如何管教孩子掌握比例感和尺度感

1首先要明白“度量”和“尺度”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什么是“分寸”?是说话或做事的适当界限。什么是“尺度”?即标准和法规。这是指范围的极限、边缘、边界,可以简称为“度”。在一定范围内,说话做事都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超出范围,结果就会走向预期的反面。

比如热情对待客人。但如果热情不够,客人会觉得主人似乎不太受欢迎;而如果你太热情,就会觉得莫名其妙的虚假。再比如,体育比赛中的长跑,运动员开始掌握的速度有多快?起跑阶段你用力过猛,跑得太快,体力耗尽。当你冲刺的时候,你没有耐力。起跑速度太慢,虽然节省体力,但是和其他运动员距离太远,冲刺时会很被动。至于长跑的最后阶段,什么时候开始冲刺也是一个“度”的问题。冲刺太早或者太晚都不好。

总之,凡事都有一个“度”的问题,直接关系到事情的成败。

“度量”和“尺度”是相当抽象的概念。只能“听懂”,很难“说出来”。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小逻辑》中讲了一个小故事,可以帮助理解“度量”或“尺度”的含义。他说:

一个农民赶着一头驴去市场买东西。由于进货太多,农夫很心疼小毛驴,就让小毛驴只背一部分,自己背一部分。

农夫把小毛驴赶回家。俗话说,距离不轻。走着走着,农夫感到有点累了。他想休息一会儿再继续赶路。他一看时间不早了,就把背上的一些货物转移到驴背上。小毛驴像往常一样轻快地走着。

走了很长一段路,农夫又觉得累了,就把背上的货物转移到驴背上。小毛驴还在走。

眼看太阳就要下山了,农夫觉得腿越来越重,就把背上的货物转移到驴背上。没想到,这些货刚一放到小毛驴身上,小毛驴就突然倒在地上,再也站不起来了。当农夫第三次从驴子身上卸下货物时,驴子立刻又站了起来。

农夫之前两次转给小毛驴的货物都在“承受范围”内;第三次转货把驴推倒了,卸了货又能站起来。这个“第三次”就是对小毛驴负荷的极限、边缘、边界、标准、规定、程度。

教育孩子也要有“适当的限度”和“尺度感”,要看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行为能力。不能凭父母的脾气为所欲为。

2.更好地了解你的孩子。

了解孩子的年龄特征、性格特征、性别特征,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不能仅凭主观臆测行事。不同年龄的孩子,心理发展水平、心理承受能力、行为能力都不一样,年龄越小,差别越大。比如一岁以内的孩子,一个月差别很大;5岁和6岁儿童的差异没有1岁和1个月以内儿童的差异明显。同龄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心理承受能力、行为能力可能很接近,但不同的孩子也会有差异。这种差异就是孩子区别于其他孩子的特征,也就是“性格特征”。比如有的孩子勇敢坚强,有的孩子胆小懦弱。管理要宽严相济,尺度要“人人合适”。别的孩子能承受和接受的,你的孩子可能承受和接受不了。不要盲目和其他孩子攀比。此外,还要注意孩子的性别特征。男生和女生在性格、心理承受能力、行为能力上也有差异。比如男生往往心胸开阔,强势,而女生相对狭隘,脆弱,批评的方法和严厉程度应该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重视和尊重这些差异,在管教时把握好“度”。

3,要理智,克制无用的情绪冲动,遇事不要情绪化。

“感情冲动”是指做事轻率,不考虑后果。感情特别强烈,理智控制很弱的一种心理现象。“情绪化”就是只凭一时的情绪好恶行事,不从理性的角度看待和处理事情。

面对孩子的管理教育,家长对分寸感和尺度感的掌握往往受到情绪的影响和支配。父母的情绪往往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支配,比如孩子的实际表现,父母当时的心情和处境,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比如父母遇到开心的事,很容易让孩子走;当一些事情困扰你时,很容易在管教孩子方面走得太远。如果孩子表现好,父母很容易放过孩子的过错;当孩子表现不好时,家长对管教的态度很容易粗暴。父母不愿意严厉批评特别有魅力的孩子,即使他们错了;长得不太好看的孩子,偶尔会犯一点小错误,也可能激起父母的“无名之火”,甚至找茬。在“重组家庭”中,是否有血缘关系,也可能导致过严或过宽的损失,等等。家长要特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