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普陀寺的历史沿革
南普陀寺始建于唐末,当时叫泗州寺。
宋志平(1064 ~ 1067)更名。它是由北宋僧人崔雯重建的,名为“无尽岩”。
袁志袁剑寺(1264 ~ 1294)已废弃。
明朝年间(1368 ~ 1398),和尚觉得自己从建筑中恢复过来了。
明末清初,赵普寺毁于兵荒马乱。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静海侯施琅收复台省后返厦,在赵普寺旧址上重修寺院,并加建大悲亭,使之成为观音菩萨道场,类比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改名为“南普陀寺”。慧日大师是第三十五届林佶教的传人,被聘为第一代创始人。
光绪二十一年(1895)已建成“三堂七厅”,规模为一座中型佛寺,居厦门岛内所有佛寺之首。
民国二十六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南普陀寺一度被驻军占领。战争正在逼迫厦门。闽南佛学院遭日军飞机轰炸,住在寺内的僧人和学院师生逃往大陆或出国。
1958年,厦门合并佛寺,各寺僧人汇聚南普陀寺。
1966“文革”期间,寺内宗教设施遭到严重破坏,住在寺内的僧人受到猛烈冲击,纷纷分散谋生。
1980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南普陀寺经过“拨乱反正”,全面贯彻宗教政策,再次发展繁荣起来。
1982年,南普陀寺成立管理委员会。
1983年,南普陀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佛教寺庙。
1988年,苗湛即位,妥善安置流亡十年的僧人,整顿禅林法规,改扩建寺庙,重开闽南佛学院。
自1993年起,修建了大禅堂、半手茶、慈善楼等建筑,东西山门用白石砌成,全寺由1000余米的石墙环绕,形成布局严谨的宏大寺院。
1994 12、南普陀寺慈善基金会成立,这是中国大陆第一个为佛教寺庙设立的慈善机构。
1998年5月27日至6月4日,南普陀寺落成,为50年来最大规模的水陆大法会。
2005年,南普陀寺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认定为福建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