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以考察明史为由,盗掘定陵后,损失了哪些有价值的文物?

中国古代是一个厚葬盛行的封建社会,所以历代很多墓葬都埋有不计其数、价格不菲的随葬品。这些珍贵的物品引起了无数盗墓者的注意,所以国家为了及时保护文物,不得不在合适的情况下提前把它们挖出来。

当时因为保护的技术问题,很多出土文物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比如解放初期,考古学家从定陵发掘的文物因为技术问题丢失了,那么当时有哪些珍贵的文物丢失了呢?

人民解放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各领域稳步发展,中国人民也发现了大量的古墓遗址。这些被发现的墓葬大多受国家保护,起初并未被挖掘。1955年,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郭沫若先生以有必要考察明朝历史为由,举报了一项发掘明朝第十三任皇帝朱翊钧定陵的建议。这个消息被很多考古学家知道后,他说国内的发掘和文物保护技术还不成熟,我怕被发掘。暴力的事情?所以不支持挖定陵,但63岁的郭沫若却极其坚决地要挖定陵。

是吴晗第一个提出挖十三陵的。据说他早在1934的战争时期就告诉考古同学,一定要挖掘明十三陵,研究明朝的历史。后来吴晗的仕途非常顺利,20多年后升任北京市副市长,于是在1955写信给上峰,试图帮忙挖掘明成祖长陵。但郭沫若等官员认为不如挖定陵。最后郭沫若赢了,于是派考古队去挖定陵地宫。

在发掘之前,国内大部分人抱着保护文物的心态,希望保护一批历史文物。但万万没想到,你为什么要踏上一条?弄巧成拙?错误的路线。当定陵地宫的石门被撞开后,外界的空气迅速进入地宫,吹走了密封了600多年的明陵。虽然考古学家在陵墓中发现了无数的黄金、白银、珠宝、玉器、青铜器、丝绸,以及近3000件器皿和5000多颗珍珠,但这些珍宝一旦出土,就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技术保护问题。

由于当时文物保护技术落后,新出土的明代丝绸织锦织物破损严重。原来这些丝织品是在地宫的密封空间里。一旦脱离了这个环境,空气中的水分、氧气等化学元素就会入侵,使得文物迅速发霉变质,甚至有的文物一遇到空气就瞬间变成一滩灰尘。

据说当时出土的3000多件文物中,有数百件纱锦,包括明朝皇帝和两位皇后的贴身衣服,出土文物最多的有600件左右。但考古队员并没有完全掌握保护丝织品的知识,只是使用普通的装裱技术进行保护。没想到,装裱结束后,作家沈从文走过来,看到这些明朝的衣服装反了,尤其是工作人员在装裱过程中使用了不专业的塑料柔软剂。这些化学物质挥发水分后直接硬化了出土的明代皇服,最后让文物惨不忍睹。

此外,定陵出土的三口金丝楠木棺,又高又深,成年人弯腰都够不到底。然而,当一些工人挖出棺材想存放在仓库里时,他们干脆把棺材留在了山脚下,因为仓库已经满了。几天后,考古专家得知此事并派人寻找时,三口金丝楠木棺早已被村民捡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