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镇寺的历史渊源和故事
道观。它位于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以西两公里处。始建于文帝十四年(公元594年),当时称为医巫闾山神社。它在金代、元朝、明朝和清朝进行了重建和扩建。北镇寺是北镇医巫闾山的山寺。《李周志方志》云:幽州在东北,其山城为医巫闾丘。因此,医巫闾山是中国北方的镇山。历朝历代不断的推崇和加封。医巫闾山隋时名“广宁公”,辽金时名“广宁王”,元代名“真德广宁王”,明初名“北镇医巫闾山神”。据历史文献记载,自隋朝以来,春秋时期各城镇、各山镇都在山上设祠、建庙、祭祀。北镇寺是供奉医巫闾山神灵的地方。自古以来,到庐山的游客都要先去北镇寺朝拜,所以有“先拜寺后游山”的说法。现有建筑保持明清风格。[1]?
北镇寺是医巫闾山的山寺。山脚下有一座寺庙,建于晋代。据碑文记载,现存北镇寺基本上是永乐十九年(1421)和弘治八年(1495)改建扩建的。北镇寺规模宏大,东西宽109米,南北长240米。寺内建筑从山脚到山顶层层排列。寺内主要建筑有御香殿、大雄宝殿、更衣殿、内香殿、寝殿,建在工字形高台上。五大殿前有石牌坊、山门、神马门、钟鼓楼等建筑,后有仙人岩、翠云屏。皇家香堂有五个大厅,是提供陈方宫廷御书和皇家祭祀用香蜡的地方。玉香寺后面是大雄宝殿,是寺内整个建筑的对称中心,也是寺内最大的建筑。大殿宽23.4米,宽七间,深五间,是举行祭扫仪式的场所。正殿为歇丘式木框架结构,殿墙青砖围合,绿琉璃瓦顶,雕梁画栋,柱檩皆红;墙上绘有32幅汉代至明代著名文官、武将的画像,每一幅表情生动,至今仍色彩鲜艳。寺内有一尊“北镇山神”泥塑。大殿正中悬挂着清代乾隆皇帝题写的“石干·屈伸”铜匾。正殿后面有三个更衣厅,祖先在进入正殿朝拜前在此更衣。然后是三间内香厅,存放地方官的祭品和香火。最后一间卧室是山神的内居,所以规模仅次于正殿。清朝康熙皇帝赠送的御匾“于聪齐家”悬挂在殿眉正中,大殿四周有白石围栏。寺内还有元、明、清三朝石碑56块,其中元代大德、黄晴、盐友、顺治、郑智祭祀封山石碑12块,明代永乐、成化、弘治、郑德、隆庆、万历修庙石碑16块,清代康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