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源超的电影《英雄与儿童》源于历史上的哪场战争?
20200 8/04 16:38
新民晚报
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70周年。说起这段历史,我们马上会想到“风卷残云唱英雄……”以及电影《英雄儿女》中的英雄台词“为了胜利向我开火”。
巴老生病时听我读的第一本书是他妻子萧珊的书信集。读了50年代初两地的近百本书,知道了他两次去韩国体验生活的经历,原来英雄儿女“重逢”的由来在我脑海里变得清晰...
1952年初,曹禺受中共文艺部宣传部部长丁玲委托,给巴金写了一封信,动员他参加中国文联组织的创作组。巴金和萧珊商量后同意了。不久,17创作工作者,在巴金的带领下,身着军装,登上军列,跨过鸭绿江,来到硝烟弥漫的朝鲜。创作组里,除了巴金和作家黄谷六,都在40岁以下。为了收集更多的材料,巴金采取了“少休息多跑步”的方法,带着年轻人翻山越岭穿插在封锁线之间。有一次,大雨灌进了他住的防空洞。当他听说部队首长要视察前沿阵地时,他不顾漫到床沿的洪水,叫作家魏巍离开。雨水打湿了他的眼镜,所以他走得太快,路也不熟。过交通沟时,他的脚滑了一下,重重地跌进沟底。到了边疆高地,他已经成了“泥人”。
让巴金印象深刻的是一次对六家公司的采访。在六连的拔河比赛中,助理教导员赵先友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在坦克的掩护下,美军冲向阵地。此时此刻,公司里只剩下他和通讯员两个人。面对冲上来的敌人,赵先友一边开枪,一边通过对讲机要求团长张振川炮击阵地。过了一会儿,他喊道:“向我开枪!向我开枪!”最终,这个位置被收回了。赵显友牺牲了。战后,向巴详细叙述了战斗经过和赵显友烈士的事迹。多年后,当河北省军区司令员张振川写信要求巴老为烈士塑像题词时,巴老用颤抖的双手写道:“王战斗英雄——赵先友,特战英雄。巴金,1991年8月20日。”
1961年,巴金写了短篇小说《在杭招待所重逢》,同年在《上海文学》上发表。引起了文艺界领袖茅盾、夏衍、黄梅的注意。夏衍要求长春电影制片厂将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90年代初,和巴老聊天时,我问他改编的作者是谁。巴老说,吴和傅钟将军的秘书毛峰都参加过抗美援朝。
1964电影《英雄儿女》上映后,好评如潮。不久,周总理在给中国作家协会党委书记刘的电话中说:“作家要过热烈的生活。请与总政治部讨论此事。请巴金带头。他非常擅长抗美援朝,深入生活。他写出了《英雄儿女》这么好的作品。”
1994年底,“王成”和“王芳”受作协邀请为《团圆》在沪进行朗诵演出。“兄妹”已经分开30年了。因为巴老的作品而重逢,是一种喜悦。这时,听到医院同意让他们去看望巴老,更是欣喜不已。
65438年2月24日,我陪他们去了病房。巴老虽然重病在床,却听到他的“王成”和“王芳”前来探望。他戴上很久没戴的眼镜,想仔细看看屏幕里走来的“英雄儿女”。
进门后,刘世龙和刘尚娴分别握着巴老的手,俯身说:“我是王成!”“我是王芳!”刘世龙还在巴老耳边喊道:“向我开枪!向我开枪!”巴老点点头说:“我看过你的表演。看到志愿军在朝鲜英勇作战,我很感动,但我没有把作品写好。”说完,他举手接过“兄妹俩”的贺年卡,说:“我今天身体不好。等我身体好了,我一定送你书。”刘尚娴说:“巴老,你的《随笔》上海作协给了我们,你的书我们一定会看的。”
当我听说巴老的小说几乎影响了他们的人生,我想到了张艺谋导演的一句话,“文学承载着一部电影”。他形象地说,文学为电影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电影《英雄儿女》经久不衰,成为人人皆知的经典,其艺术规律也包含其中。(鲁正伟)
鲁正伟(1952 ~)
上海人。中共党员。1988电大中文系毕业。1970去安徽凤台县插队。入伍1972。1982跳槽后,在上海市文联工作。从1983调入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现为巴金文学研究会学科巡视员、副秘书长。1992开始发表作品。200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世纪的巴金》、《晚年的巴金》、《散文的真爱》、《世纪的巴金与四季的收获》、《希望之火——巴金随笔》、《梦里花——巴金与刘实录》、《永恒的航程——巴金与萧干实录》等。,而他是《上海屋檐下》图文版的主编。2001作品获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征文一等奖;2002年获冰心摄影文学奖、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再评、2001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度大赛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