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家庭风格》述评

品尝了一部作品,大家一定收获颇丰。现在让我们写一篇深思熟虑的评论。我们来参考一下如何写评论。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家风纪实。欢迎阅读收藏。

纪录片《家风》回顾1近日,纪录片《家风》第一、二集在央视播出后,引起广泛关注。这部纪录片以叙述和讨论的方式,巧妙地融合了著名事物的典故、乡土风情和现代教育,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新时代公民意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有益的借鉴。如果观众仔细品味家风的文化内涵,从“孕育”到“传承”逐渐感受到生命的气息,就能通过自我寻找,潜心实践,提升人生境界。

儒家强调的是修身养性,是一种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常人日常生活之道”,而不是一种虚无缥缈、难以名状的空谈。《家风》第一集以“孕育”为题,向观众讲述曾国藩书信中平淡的道理,采用类似山水画中“平远”的视角,突出儒家圣贤毕生不懈的“自得”努力。士君子修身养性,力求朴素,切忌好高骛远。无论富贵安康,还是颠沛流离,士君子都要尊道。孟子曰:“君子学道而欲自得;自满了,就心安理得;居安思危是资本的深度:资本的深度是左右;故君子欲自满。”(《孟子·离娄下》)正如片中所言,曾国藩教育子侄之家,从不利诱名利,而是告诫他们要掌握生存技能,磨砺意志,学会讲道理,报效国家。传统社会孕育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曾国藩在农耕读书的文化氛围中洞察到了“万物育而不害”的生命力,在乡村村民的生产活动中体会到了“天道与自然相悖,后天有利于自然”的深刻含义。从孔子的“多能”到汉儒的修身养性,从吴、毕的“手把手”到颜元的“苦干”,再到曾国藩的家书劝其种菜、养鱼、养猪,儒家文化一直在“平淡”的道路上前进。

诚信经营造就高尚情操。自宋明以来,“尊德”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产生了能够满足当时社会需求的民间儒学。民间儒者一方面可以恪守儒家的本真精神和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密切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不失时机地阐述儒家的道德观,满足普通民众的精神需求。民间儒学构成了促进民族心理认同和公共生活规则的基础。由此,涌现出一大批地位普通、德行优良的平民儒生。良知当下,利己利他,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时至今日,许多普通人仍然记得“君子以德”,“圣人可以学”,“人无信则不立”的古训,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成就了圣人的品格。《家风》聚焦重庆江津区钟山古镇“方嘉药房九龄堂”扶贫济困、施药救人、诚信经营、造福邻里的职业操守。方连海是方嘉药店第12代传人,背负着拯救世界、童心未泯的家业。纵观古今,无论是大宅门上“虽加工繁杂,必不敢省工,虽口味贵,不敢减物力”的题词,还是川黔边境禁止售水售米的题词,都展现了诚信经营的持久魅力。

忠孝由来已久。《家风》下集以“传承”为题,通过采访社会精英、收集名人轶事、探寻古代社会治理智慧,引导人们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影片的一大亮点是京剧谭门第七代传人谭正岩的故事。他提到,先人以“孝为先”为警句,告诫后人,培养子孙的规则意识,从生活细节入手,做一个有“家风”的人。长辈养育晚辈,晚辈回报长辈。人情往来的感情在里面挥之不去,无法割舍。孝道不仅要求赡养长辈,而且强调尊敬长辈。从个体的精神感受来说,孝道需要道德主体的自省和自觉,为孝道提供真正的心理支撑,而不能流于形式,即所谓的“忠义,其孝也!”古人把这里的“忠”解释为“敬”。敬是孝的根本。真正的孝顺应该是孝顺。影片中,谭孝曾带领谭正岩等人游览谭元寿,受到家族传统的影响——“孝与义表现在家里相亲相爱,尊老爱幼,家里报效祖国大于国家”。两千多年来,士君子化孝为忠,使得“小家”与国家兴亡的“大家”息息相关。开明的统治者“从孝子中求忠”,将家庭伦理延伸到国家治理技巧,早已成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社会共识。今天,我们应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继承顺应时代主旋律的有益成分,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全面的文化创新。

清正廉洁,警示后人。古人遵循孝道是为了维护家庭伦理。在家国同构的格局中,“熟人社会”必然要求广大成员清正廉洁,更好地维护家族和国家的利益。古人自不必说,遵循“学而优则仕”的教导,认为进入仕途可以大放异彩。但古人看到了腐败的巨大危害,主张“得财不劳而获”,反对唯利是图;提倡“以义制利”,反对忘利;“以钱生钱”,反对有钱没心没肺,以贿谋私。做人要正直,做事不能白费。士君子信奉“以德养宅,以德润体”的道理,当个人利益与个人意义发生冲突时,就应该履行后者。正如孔子所说,“不义之财,贵如浮云于我。”(《论语》)晚清名臣曾国藩为了教育后人,将自己在双峰荷叶堂的房子命名为“八本堂”,并教导子女“为官以不求财为基”。

传承家风,作为道德主体而挺立,在求普名时求名,在谋划天下利益时谋利。影片列举了国王钱六的后代如何在钱家训的感召下取得骄人的业绩。仅宋代,近代就有50多个国家的学者350人,院士近200人。家训犹如祖屋之宝,自古以来弥足珍贵。在传统社会,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美好风尚。它潜移默化,深入人心,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基因。在探寻中国历史和社会治理的演进轨迹时,我们不难发现,家风的孕育和传承不仅能为个体的健康成长提供现实保障,还能促进一个家庭、家族乃至区域的持续繁荣。家风不同于宗教戒律和国家法律。不借助强有力的手段就能达到善天下、移风易俗的效果。

今天,我们应该正视“国法家规”的时代价值,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制度保障。“家风”是“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云:“上为风,下为俗。”。“习俗”不是强制灌输,而是引领时尚,打开风气。曾国藩有一句话:“风俗起初对人心很小,最后却无法捍卫。”这也是纪录片《家风》引起强烈反响的根本原因。

《家风》纪录片回顾2。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弘扬中华文化,首先要弘扬优秀家风文化。现在,“家风”之类的东西又被提起来了。央视刚刚播出的纪录片《家风》来得及时,也很及时。

家风影响着一个家庭每一代人的成长。高楼从地基开始,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起点是家风,家风是一个人和家庭成长的“基础”。从颜家训、朱子家训到曾国藩家训、钱家训,这些优秀家风的传授成就了我们所熟悉的。纪录片《家风》选取了几个家庭中最著名的一两个成员的典型故事,是他家风教育的缩影。《颜氏家训》中,除了颜之推之外,主要是通过讲述观众熟悉的书法家颜真卿的故事来说明修身、齐家、治学的《颜氏家训》。在钱氏家族中,讲述了众所周知的钱穆和钱伟长的故事,回答了钱氏家族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院士。通过聚焦谭家的敬业精神,可以看到从到七代京剧世家德艺双馨的家风,当镜头带着观众来到重庆新野村,原来在纵横交错的街巷里,很多铺面都是用一块块石板连接起来的,是为了“不沾泥,不淋雨,不湿靴”而刻意铺设的。纪录片从古至今,从城市到农村,让观众感受到家风文化源远流长,“少即是自然,习惯即是自然”。

家风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家庭不断教育形成的家庭氛围。纪录片从清代曾国藩家风开始,再跨越到南北朝,追溯到中国最早的、有完整文献记载的家训——颜家训。颜氏家族以“读书做人”为家风核心,以孝为先为家风精髓。然后钱家训和朱子家训一脉相承,“读书报国”的家风成就了钱家。“读书修身”成为新野村民的最高理想境界。在共同的家风文化影响下,每个家庭都有自己鲜明的家风特点。纪录片第一集讲述的是曾国藩的家风,其家风文化的核心是勤俭节约。曾国藩家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字是“勤”和“俭”,他留下的十六字箴言是:“家俭则昌,人俭则健;“勤俭节约,不贫不卑”已成为曾家突出的家风文化。"

纪录片通过聚焦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家庭,阐释家风文化和家风传承,启发我们思考:优秀的家风传承了吗?纪录片焦虑地提醒观众,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家风在,精神就在,核心价值观就能传承下去。

影片中说,按照家族传统,钱家每生一个新生儿,全家人都要一起读钱家的家训。这个目前基本看不到,但是现在的家风教育强调的是父母榜样的传递。家风的传承,如果只有家训,包括非常正式的规矩和文字,不足以保证家风的完美传承。能传承家风的,是代代相传的个人修行。年近90岁的谭元寿每天练习发声,这是她孙子谭正岩的最好榜样。一个家长的榜样胜过一百次的说教,反之,一个家长的谎言会粉碎一百次对孩子的诚信教育。《韩非子·外储说左》中讲述的“曾子杀猪”的故事,是当今诚信教育的最佳范例。从家庭到社会,从父亲到党员干部,我们要从这个故事中体会到,身教重于言传。

《家风》的拍摄手法、镜头语言、叙事策略当然重要,但故事内涵更重要。从创意到叙事,影片重温家风历史,呼唤当下家风建设,让春风化雨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