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写作的强关联性——读《三川岭:适应儿童天性的写作课》札记之二

“五一”没出门,在家听《三川岭:适应孩子天性的写作课》

三川老师提出了对传统写作技法的“四个严重怀疑”。

第一,你怀疑好词好句能写出好文章吗?

三川岭老师举了个例子。她去查了中国诗词大会和成语大会前三名的信息。我发现他们几乎没有好文章!这意味着他们写的文章和他背好字好句的能力完全不兼容。只能说明背这些好词好句和写作关联度不高。

所以她认为“好词好句不一定出好文章。”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写一篇好文章,让他背诵好的单词和句子,你会认为你会得到一篇好文章。我认为你不会得到超过90%的可能性。"

看到这段话,我陷入了沉思。在我20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我真的孜孜不倦地让孩子们准备一本“积累书”,每个学期都把好的单词和句子抄下来。我想让孩子们把这些好的剧本和句子用在作文里,但是真的收效甚微。同时,我很尴尬的发现,有些散文是虚假的,空洞的,而有些文章语言简洁,但描述准确,生动,有趣...当然,文章中出现合适的成语或诗词确实能为文章增色不少,但这只是针对一些合适的文体,并不具有普遍性。所以我同意积累好的单词和句子真的和写一篇好文章没有很强的关联。

第二个严重的疑问是什么?读多了就叫写得好。

三川老师说他经常听身边的人说有人读书很多,那为什么你觉得他写的一点都不好呢?每次说到这个话题,大家都可以举一个身边朋友的例子。读书多和写得好没关系,和写作没关系。

但我也观察到一个现象。小学阶段,不会写作文的人(错别字、其他字、句子不合理、看完整篇作文不知所云)一定是读书少的孩子。由于家庭和生活条件的限制,这些孩子很少接触语文课本以外的书籍。当然,一个班里作文写得比较好的孩子,都是读书多的孩子。诚然,有些孩子阅读量很大,但表情平淡无奇,但至少能写出一篇流利的文章。所以我个人觉得阅读对写作很重要,是写作的基础之一。至于写一篇“好文章”对推广的要求,真的不能局限于多读书。

第三个疑问是关于思维导图在写作中的作用。

三川老师认为;“一篇好的文章肯定不会有超过两三层的意义,但也绝不会像蚯蚓、像树枝、像泡沫一样生长,没有那么多层。”

我觉得是三川老师对无处不在的“思维导图”的厌恶。其实,在写作中使用“思维导图”只是之前“写作提纲”的一个变种。当你有了写作素材,有了写作的冲动,“写作提纲”可以帮你布局一个计划,把写作内容更清晰的呈现出来。一篇文章的轮廓简洁明了,真的没必要像“思维导图”一样“画成蚯蚓或者泡泡或者树枝的形状”。

在这一段的阐述中,三川先生的一些观点让我感到了启发:

“如果一个人不思考,一个人不思考。他把它画成蚯蚓或泡泡或树枝的形状,他会想到吗?没有思想的人还是没有思想。”

“一篇好文章只能传达一个核心意思,一个中心点。”

“文章需要快乐,那么快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呢?一篇快乐的文章几乎不超过三层,甚至两层,它的关系也不会超过这么多!”

“写文章的规则,越简单直接,越有往心里插一刀的力量。”

第四个严重的疑问是,如果你知道文学的规律,你知道怎么写吗?

看到这个问题,我在心底轻轻叹了口气,这可是小语种界的争议问题啊!三川老师提出的思路还是给了我很多启发。

“好像是一朵花。它是知道了开花的规律才开花的,还是知道自己开花了?文如花!那么哪位作家是看了文学评论家总结的写作规律后写了一篇文章、一部小说、一部作品的呢?你会发现它上下颠倒了。我们平时写了很多作品之后,文学评论家从几个作品中总结出文学的规律。文学作品的创作不遵循文学规律。而文学的规律就是因为他的作品,他才来到了文学的规律。我们不能把这件事颠倒过来。”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设计的教学程序大多是这样的。复习单元课文,可以提取这些课文的课文结构中的一些相同点(寻找规律)和不同点(写作方法不同),然后抛出本单元的作文题目,带领学生分析我们可以写些什么。参考本单元课文总结的文体写作规律,怎样才能写出这篇作文,想写好有哪些写作方法可以参考?

经过这一轮,我觉得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但收到孩子的作文后,我立刻强烈感受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所以,我一直觉得作文教学是一件很神秘的事情。想写好,就一直写好。写不好就写不好!

三川老师质疑这么多:背好字好句,多读书,用思维导图指导写作,了解文学规律,都是和写作“弱相关”的。那么什么是写作的“强相关性”呢?

三川老师说:

"当大脑智力活动的痕迹明显时,这个时间与写作密切相关."

“当你的大脑在感受世界、理解世界、思考世界的时候,那么你一定是在为写作做准备。写作只是记录你大脑的这些运动。那么最重要的是看你有没有想过,有没有感受过。你明白吗?来确定写作的先决条件。”

关键词:感受、理解、思考。

基于这种观点,三川老师设计的三小时写作课只分两部分。前两个小时20分钟是帮助孩子刺激大脑活动,刺激他的感受,刺激他对一个事物的理解,刺激他的思考。

“把想法积累在脑子里,把写作的欲望积累在胸中。”

然后,当两个人都积累好了,最后的40分钟,他们在脑子里翻腾这些东西的时候,交了一张纸,写了下来。

这让我想起了活动作文,也是强调感受和体验,但三川老师的课更强调思考和理解。我觉得这是教学中最难操作的地方。

三川老师设计的课程做了很多努力。

《一分钟性格观察:观察夏洛克·福尔摩斯这样的人》《三分钟性格观察:学会理解人性的表达》《性格表达:所以我是这样的》,

《玻璃瓶打开时的日常感受》《爱的五种语言——从现在开始,我爱我的妈妈,老师,爷爷奶奶,所有人,所有的爱》《价值观的拍卖:开始生活思维的影响》《盲图——孩子说自己的胳膊和眼睛看到的东西更多》《沉默二十分钟——孩子记住的东西比说话的时候多》...

在课程设计中,我惊讶地看到许多心理学方法在里面:团体咨询技巧、心理测试、情感交流,甚至是风靡全球的正念练习...虽然听了网络课程,但还是强烈感觉到课程充分调动了孩子的感受、理解和思考。这样的课程,很难让孩子喜欢上写作!

接下来就是落地教室,不浪费五一假期在家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