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县的历史沿革
梅城种植梅花的悠久历史,产生了厚重的文化氛围。宋末元初攸县人冯子珍,不仅长期观察梅花,而且有着深厚而热烈的爱好。他的《梅花诗百首》受到元明清许多文化名人的称赞。清乾隆三十七年,其《梅花诗百首》收入《四库全书》。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攸县就有人类。原名“酉水郡”,因酉水而得名,唐朝改为酉水郡。
春秋战国时期,攸县属楚、黔中间。
秦在湖南设置12县,包括银山县、衡山县、桂阳县、攸县。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立长沙,攸县、荣陵均属长沙。游仙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史记中。银山县隶属桂阳县。元光六年(前129),长沙封府为荣;元朔四年(公元前125),长沙封为刘玉鑫,立其为妻子,立其为太子。
东汉时,攸县、荣陵属荆州长沙县。长沙县辖十一个县。建安年间,在荆州牧刘表的中郎将黄忠,曾与刘盼镇守长沙、攸县。攸县、荣陵属吴,吴改荣陵县为阴山县。
三国吴太平三年(258),长沙分为东湘东县,西衡阳县,银山县改为湘东县,友利划归湘东。
晋太康元年(280),吴大败,袁襄失陷,设长沙郡,属荆州,领幽州、濮阴十郡。
南朝时,齐攸县、阴山县属湘东县。
梁(531~555)迁郡治右江。这是旧县治所在,也就是网岭镇罗家坪村。
陈(558~589)和襄州刺史王林攻打襄州。辛巳(561)投降象州,停雒州,改攸县酉水,转入象州。
遂将酉水、银山、茶陵、建宁(今株洲)并入湘潭县,隶属衡山县。
唐武德四年(621),放弃湘潭郡,建立南云郡。酉水县分为安乐县、新兴县两县,与银山县、建宁县、茶陵县同属南云州。设立酉水郡为州治,贞观元年(627年)废南云州,五郡并为攸县,属衡州衡阳郡。汉武帝圣历元年698年,由攸县管辖的茶陵旧地分离,迁置茶陵郡。
五代(907~935)、唐末、晋末,攸县属坦洲。这时县衙从罗家坪迁到渭水北岸。后汉乾佑元年(948),攸县改为衡州。
宋至道三年(997年),潭州属镜湖南路,领长沙、攸攸、雍十一郡。
元攸县从百姓到千家万户升为州,称攸州,属田林路。
明洪武二年(1369),改攸县,属长沙府。
清幽县隶属长沙府。
民国三年(1914),废府设路,攸县属湘江路。11年,县直属省。民国二十七年(1938),省县之间设置“行政监察区”,攸县为湖南省第二行政监察区。专员公署设衡阳,后迁至耒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攸县属衡阳地区;1952改为湘潭地区(该地区后改为地区)。
1983年7月,实行市管县体制,攸县改为株洲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