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门红茶的历史
祁门红茶的历史你知道祁门红茶的来历吗?
据史料记载,清代光绪以前,祁门出产绿茶,品质优良,制法与六安绿茶相似,称为“安绿”。1875年,黟县人余干臣从福建经商归来,在治德县(今东至县)杜尧街开了一家茶楼,模仿“洪敏”的方法试饮红茶。1876年,于从至德来到祁门,在李口、西路等地开设茶楼,扩大生产收购。然后在南路贵溪一带,有人试制成功了红茶。当时上海“同和荣”茶店也在祁门放贷。由于茶叶价格高,销路好,人们也相应地改变了制度,逐渐形成了“祁门红茶”。祁门胡龙源也为祁宏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据1916《农商通报》第二期记载:“安徽改红茶制,权在奇鉴。齐建有红茶,其实始于胡龙源(又名胡杨如)。胡,祁门南乡贵溪人,前清咸丰年间在贵溪开垦荒山五千多亩,种茶树。光绪元到光绪年间,因为绿茶市场不太景气,我专门调查了红茶的制作方法。先是筹集了6万元奖金,建了日顺茶厂,改革红茶,到各个乡镇去教园户。40多年来我一直孜孜不倦。”
由于自然环境优越,茶叶品质优良,制茶技艺逐年提高,祁门的内在香气独具特色,与当时中国的“洪敏”、“宁红”齐名。“祁宏”的生产区域逐渐扩大。除了原来的祁门、治德两县,相邻的贵池、浮梁两县也相继改革红茶,产量逐年增加。到1911年前,产销达到6万多吨。后来由于国内军阀混战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和影响,中国的红茶产量开始下滑,但“祁宏”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产销局面。65438年至0939年,祁门县最高年产量达4.9万吨,占当时中国红茶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到1949,降到了9618,发展到1956的3.3万,1983的5.7万。
好山好水出好茶。
祁门位于安徽省黄山西麓,毗邻江西省,属于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自然条件优越,山区树木多,温暖湿润,土层深厚,雨量充沛,云量多,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此外,当地茶树的主要品种甜槠含量丰富,酶活性高,非常适合制作功夫红茶。
祁门的光热特性
茶树是一种喜温喜阴的植物,其生长需要一定的光热条件。祁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6℃,极端最高气温41℃,极端最低气温-13.2℃。10℃以上的年有效积温达到4897.1℃。而且祁门光照适中,年日照总时数1908.8小时,无霜期240天,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为茶树生长提供了理想的光和热,有助于茶叶中优质成分和芳香化合物的有效积累。
历史和文化
祁红与印度大吉岭红茶、斯里兰卡乌瓦红茶并称为“世界三大高香红茶”。起初是英国贵族的饮品,被国际时尚界评为“高级茶”。后来在社会上很红,但因为历史原因经历了风风雨雨。
祁门县起源于绿茶。18的60年代,随着殖民地茶叶生产的兴起,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的销售受阻。为了发展销售,当地政府学习了宁红的生产工艺,将绿色改为红色,成功创造了祁宏。
1915年,祁门红茶参加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一举夺得金奖,名扬天下。后来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祁宏的生产和销售受到打击,港口逐渐从武汉转移到大都市上海。20年来,上海逐渐成为祁宏出口的中转站,许多茶叶店、外国公司和茶栈将祁宏出口到其他国家。后来又受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影响。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吴觉农、胡浩川、冯绍秋、庄万芳等一大批知名茶师为祁宏的发展和振兴做出了巨大贡献,复兴之路在曲折中走向兴盛。
茶文化就是喝茶、泡茶的文化。祁门无疑在茶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用这句话来形容土壤环境条件对祁门红茶品质的影响最合适不过了。然而,土是万物之母,正是在祁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祁门红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