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通过几个重要事件可以看出她的超然立场。
晚年的康熙一直惦记着自己的祖母孝庄皇后,说:“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慈禧太后。”。对康熙来说幸运的是,小壮以对清朝的绝对责任感培养了自己的孙辈,并把他们照顾得很好。
虽然安徽桐城书生周南专门进京“奏十调”,其中一调是“请垂帘治盛世”。然而,小壮并不想“听政治”。他全心全意辅佐小康熙,让他不断放手治国。康熙年纪虽小,却很敬重他的祖母孝庄。圣祖仁皇帝的圣训说:“太后不干涉朝廷的事务,只是朝廷有一些建议,所以朝廷会叫你再行动。”多年后,康熙还深情地回忆起祖孙二人的温馨细节:“记得我体弱多病,早早失去父母,跟随祖母膝下三十余载,俯首称臣支持教育,成就了我。”“没有我奶奶和太后,我不可能有今天的立足之地。”圣祖仁皇帝圣训
她是清太宗的公主,蒙古族,姓博尔济吉特,家世高贵。她的父亲赛桑是内蒙古科尔沁部的贝勒,她生下了清朝的福临。顺治被称为皇太后,康熙被称为皇太后。他活了75岁。在清代历史上,她被称为“孝庄文化皇后”。她在清朝入关后,正是在这个女强人的多重技能控制下,清朝才得以顺利过渡到汉政权,其历史地位和意义相当深远。
小庄的出现也是一个意外。
皇太极死后,他九岁的儿子福临继承了王位。由于皇太极生前没有指定继承人,长子豪格和十四弟多尔衮正值壮年。豪格有皇太极两黄旗的支持,多尔衮有两白旗的支持。内部矛盾很多。后孝庄用谋略使豪格与多尔衮。她依靠的是八旗中最古老、最有威望的红旗——皇太极的弟弟代善。他有资格和皇太极争夺皇位,但他没有争辩。这是因为岱山有掌控大局的权力,对大海一向漠不关心。原因是岱山被努尔哈赤废黜为可汗的继承人。等他回来的时候,他已经看不起这些了。
根据《清史稿》中的记载,有几个人不同意多尔衮继位。斗争的结果是,福临继承了王位。表面上支持者和支持者是戴珊,背后的主谋是肖壮。他的策略极其灵活和巧妙。
八旗中,岱山持两红旗,两黄旗一蓝旗为皇太极所有,豪格和福临都是皇太极之子。该由哪位大臣担任应该没有争议:被称为小乐的吉尔·哈兰是旗主,所以他势单力薄,必须服从戴珊。这样一来,一* * *举着福临的六面旗,多尔衮和他的兄弟们就很难和这两面白旗抗衡了。
清初三大疑案中,“太后出嫁”已成为真假难辨的舆论,即嫁多尔衮,无法证实。但顺治八年多尔衮起诉书公布时,有“自称太上皇摄政王,亦往波尔多内院”。见蒋《圣祖仁皇帝讲道》,后录,后改,后删。如果小庄有此事,恰恰说明她能随机应变,显示了她的政治手腕。
据《东华录》记载,“戴善等人即位后,王、贝勒等大臣宣誓告天下,以吉尔二郎神、瑞多尔衮太子为辅”。当时多尔衮在吉尔哈兰成名后,作为清军总司令,多尔衮趁机扩张势力,成为摄政王。其实手握实权的小壮才是最有资格听政治的人。傅死后,一个叫江南的书生到了北京,写了一封信给孝庄听政,就是证明。小庄无意于此。他只想养两代少爷,不愿意在公共场合听政治。但是,不管是不是挂窗帘,所有的军事国家都必须向她请示,才能付诸实施。这里有五件事可以解释她的行为和治理。
首先,中国入世时满洲的地位还不稳固。孝庄皇后听取了明朝官员洪承畴、范文程的建议,采用明朝的政权设置模式,起用当时的文武将领,减免农民赋税,颁布《东华录》。
第二,小庄在个人生活方式上比较节约。从顺治的照片中可以看出“国用繁杂,兵饷不足,金花钱粮付宫,无积蓄。作为一个政治女强人,站在国家的高度,她能抛弃女性所享有的软弱,以国家大事为重,说明她的境界非同一般。小庄一辈子,不建花园,什么都省。
第三,多尔衮死后,处理问题相当果断及时。没有小而强的控制格局,顺治的年龄有限,不可能勤政,不可能有实际权力。“王子是仁慈的,那又怎样?但是,我担心别人篡权。”当时多尔衮大权在握的时候,甚至公开说:“如果我是国王,我今天在预备役,为什么会有这个病?”他死后不到百日,多尔衮就被宣告十余宗大罪,这意味着孝庄隐忍后全面清算的爆发,不仅解决了他心中多年的怨恨,也为顺治进一步树立权威起到了关键作用。
第四,平定三藩时,康熙当时才20岁,在全局战略认识上缺乏决断和定力。肖壮在幕后的大力支持,成为康熙最终平定“三藩之乱”的根本保证。如三藩之乱时,内蒙的布尔乔亚趁机作乱,萧庄当即任命图海平定。可见用人是很有眼光的。
康熙二十六年十一月,孝庄皇后病重。康熙对此非常焦虑。他“尝了汤,夜以继日地工作”。同时,他告诉内阁,举报并不重要。为了让孝庄皇后好起来,康熙甚至想通过赦免犯人的方式为孝庄祈福,然后他亲自带领贝乐武文的大臣们步行到天坛,祈求上帝保佑他的生命,延长他祖母的寿命。
康熙看了贺词,泪流满面,几乎要哭出来了,想起了祖母孝庄的恩情:“忆我体弱多病,早就不务正业了,我占了祖母膝下的便宜。我三十多年没有奶奶,所以不可能有今天的编制。同级之恩,一辈子也完不了”,可以说,正是在孝庄皇后的支持和帮助下,才有了后来的康熙皇帝。这种发自内心的感激真的很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