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书话5(隋唐铭文)2014-03-05

《大隋河东县寿山七眼道场佛塔碑》原刻于隋仁寿四年(604年)山西永济杨涵镇七眼寺。碑文为“大隋河东县寿山七眼道场佛塔碑”,楷书,做工细致,法度严整。这是唐代的第一部作品,也是隋代的代表作之一。此碑记载隋文帝先后在八十三州建塔(仁寿元年,在凤安建塔三十年,仁寿二年,第三次分置三十余州,全国建塔一百余座),是隋朝建塔的珍贵史料。石碑上覆盖着像鱼子酱一样的沙子,俗称“鱼子酱片”。?1979年,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一批国家书法艺术古迹。碑高约3.34米,宽0.99米至1.15米,厚0.35米至0.39米,碑下有高约0.9米的基座。纪念碑大体完好,但损坏严重。裂缝100多条,部分残块分三四层。2015年底修复,现藏运城博物馆。

齐颜寺,建于北周,原名灵居寺,隋朝改称齐颜寺。隋文帝向佛塔赠送舍利子,这座寺庙就是其中之一。隋唐时期,寺庙极为繁荣。山顶、山腰、山麓有三座寺庙,1000多名僧人。隋末李世民进攻周浦时,魏徵曾在此受训。在唐代,该寺被称为管群寺,这是河东最著名的景点,也是唐黄明的避暑胜地。

齐颜寺智通禅师塔明的碑文,高一尺六寸二分,宽二尺三寸四分,二十七行,十八至二十三字不等。书法家不详。原在山西永济齐颜寺塔林,现已成废墟。据说此碑文收藏在永济市文物部门,启功先生收藏有一件古拓。结之美有三错,疏之趣在其中。只有何明和童灿不是其他的温泉。“评价挺高的。这个因成功而得名的碑文传遍了世界。我把它当作河东碑刻的瑰宝。

“凉州刺史陈矛碑”,建于隋开帝十四年五九四年。纪念碑位于临猗县李卓乡陈平庄村口的陈矛公墓。篆书为“大隋凉州刺杀陈宫碑”,碑文为楷书,“字画精美,格调高雅,疏密适宜,大小适宜”。1979年,国家文物局公布其为第一批全国书法艺术古迹。1400多年后,碑上几乎没有字迹。

陈矛(534-594),本名毛焰,彝族,家境贫寒,为人耿直恭敬,受到国家的尊重。北周隋朝时,隋文帝为隋公时,引为辅佐,为人和善恭敬。黄门侍郎、行军元帅兰司马、府长石、太傅卿、按察使黄门侍郎、尚开府义通三司、凉州刺史等。

《罗比碑》的全称是《李逊等人为死去的父母修建的大道雕像》,成书于唐高宗李治三年(公元670年)。汉高祖李渊的第十一个儿子的儿子李逊、李毅、李传和,为他们死去的母亲方氏祈福,立了一座“大道佛”,刻在佛背上(长久)。因椎伸不便,凿刻于石,宋元兵损,元代重凿。现藏于山西省新绛县龙兴寺。此碑高2.26米,宽1.03米,厚0.21米。铭文结构起源于商代甲骨文、周代钟鼎、秦代雕刻和石鼓,是用小篆笔法书写的一种创造。书法家不知道书法优美,笔法工整,布局阴森,篆字奇古,字间互借,难读。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瑰宝,国家一级文物。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兴寺,位于新绛县成龙兴路北端的高阜上。该寺始建于唐代,原名碧螺观,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更名为龙兴寺。宋代毛曾在此居住,改寺为宫,后有僧人居住,恢复龙兴寺之名。原有建筑主要有大雄宝殿、龙兴塔等。1990年,修复龙兴塔和寺庙,筑山门,筑108青石台阶,建罗比碑亭。

《盐池灵庆公庙颂》成书于唐贞元十三年797年,为魏宗枢丹所作。碑文讴歌了唐朝主持修复河东盐池并赐名祭神的盛况。现藏运城博物馆。

河东盐池,约有4000年的发展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盐池之一。国学大师钱穆在《中国文化史概论》中写道:“谢贤县附近有一个著名的盐池,成为中国古代中原各部落争夺的目标。所以占领盐池,就意味着他有资格做各部落的首领。”黄帝打败了九黎部落首领蚩尤。

?池塘寺,唐朝历年间,连续下雨,雨水浸入盐床中的卤水,产生“自生红盐”,被视为“吉兆”。唐代宗李玉特上谕,赐郓城盐池一个“宝应凌青”池,赦建“池庙”,册封池神为“凌青公”。潭柘寺坐北朝南,总面积26000平方米,依丘陵地形而建。它的南门面对着广阔的盐池,田汉先生称赞它是“千古中的一潭雪”。相传舜帝游览盐池,在此弹琴,写下《南风之歌》:“南风可解吾民之忧;南风一吹,就可以充实我们人民的财富。”赤神寺内有明代石刻《河东盐池图》和元朝皇帝铁木尔植的《新赤神寺碑》。据统计,包括唐太宗、宋徽宗和清康熙在内的39位皇帝都曾在郓城参观过盐池神。

“王卓碑”,全称“追树,十八代祖晋祖师,司空河东,后羿,太原太子墓碑”,17 (801) 65438+24十月,王彦为其十八代祖师王拙立碑。原碑在山西省临猗县庙上乡城西村西200米处。为砂岩,高3.43米,宽1.05米。碑文共4行20字,“忆墓碑,太原公,司空太守,十八代祖宗”,楷书25行56字。碑的阴是“王景佐碑”。前后的铭文很难读懂。

中条山靖远道观碑文原位于芮城县大王镇后坪村西山道观。1982年,因道观被毁,移至县博物馆碑廊(即城隍庙)。唐贞元刻于14 (798)。太原刺史王彦,尚书尤袁俊子书。钟政杨雯印章“中条山靖远道堂铭”。题记篆书,* * * 647字。纪念碑大体完好,但右侧边缘略有破损。碑文记述了在太原行刺王彦,晚年用官宦收入在中条山修建靖远道堂的概况,以及王本人的移民经历。碑的书法家袁子是唐代篆书和隶书的集大成者。他的题字都是小篆,书法委婉而娴熟。他是唐代篆书碑刻中的瑰宝。王彦是王维(右丞)和王锦(宰相)的侄子。临猗的王卓碑是王衍为他的第18位祖先王拙所建。

“姜铁”为北宋江州人尚所刻,上附马盘石丹。因刻于江州,故名“潘司马铁”。此帖刻于宋祐、嘉佑年间(1049-1063),是宋代以前著名书法家全集,以《春华亭帖》为基础进行增删。《姜铁》前十卷第一卷为各派古抄本,二至五卷为历代名臣抄本,六、七卷为王羲之书,八至十卷为王献之书;后十卷,第一卷是《大宋皇帝书》,第二卷是《历代皇帝书》,第三至第六卷是《王羲之书》,第七、八卷是《历代名臣法帖》,第九卷是《唐代法帖》,第十卷是《唐宋法帖》。欧阳修《古录后记集》卷十一:“凡有商潘者,最近盗官法帖数十件。不要从自己身上刻石留人,传与写都丢了,但有时也有好的。”

潘死后,这块石头被分成两半,前十卷属于长子,后十卷属于幼子。因长子官债,职葬官库。刻好后,江州知府编十卷,题写“日、月、光、天、德、山、河、庄、帝、居、太平、无、取、报、愿、升、封、写”?二十次穿越才知道第一次。连成四句话,就是“日月天德,山河壮。”太平无报,我愿登封。“这个版本叫《宫库本》,也叫《东库本》。小儿子把前十卷抄成一卷,作“私书”。所以又叫“潘氏二子帖”。这是姜铁二代。这两块石头是在1126年靖康之乱时落入采金人手中的。1212(金重庆初年,南宋嘉定五年)金代高据公库翻印,* *十二卷,是新一代的“绛帖”,称为“新绛帖”。新帖避金帝赧颜讳,故“亮”字缺笔,亦称“亮字不全”

宋代刻本《姜铁》世界罕见,即使在明清时期也不多见。?

潘尝秀州(嘉兴),城内有宅,湖岸有庙,官至尚书。赵武星(即赵孟頫)应其二年宪的要求,关注了书苑匾,并为《湖景亭》一书评价潘:“夫学以成其志,志壮以兴其学,退隐以娱其老。他没有自己的孩子,但他覆盖了全世界,不计人。我以《宋尚书》潘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