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 75mm榴弹炮的历史是怎样的?
当时一战的硝烟刚刚散去,各国感受到战争的巨大破坏力,开始重视军事装备的研究,其中榴弹炮性能的提高引起了各大国军队的重视。
美国军方调用韦斯特韦特公司的研究团队开发下一代近程支援榴弹炮,但军方的要求极其苛刻。下一代榴弹炮的射程要达到4600米左右,口径75毫米,而且最苛刻的要求是火炮在分解状态下可以携带或由4名士兵携带!最终,R&D团队不负众望,在1927完成了最初的原型枪。很快,美国陆军将其组装,命名为M-1榴弹炮。
M-1 75mm榴弹炮全重650kg,可分解成9大块,人力运输,最大射程可达9489m。
它采用75 mm口径火炮,枪管重110 kg,最大仰角45°,俯角4°,长3.9米,宽1.2米,高度是同类产品中最低的:只有0.9米!该炮采用M48榴弹(重约7kg),可搭配瞬发和延时(0.5s)空炸引信。充满电续航里程可达8800m左右。
三个人就能完成实际拍摄。
虽然枪在发射时有锄头支撑,但发射时后坐力仍会使枪跳离地面,所以通常会在枪的大框架后端放置几袋沙袋,以减少跳跃距离和枪的跳跃次数,从而加快弹射速度,装下一发子弹。
这支枪很快就被分发到了美国所有的作战师。当时美军作战师的编制是一个师配三个师的炮兵团。其中一个炮兵团将装备M-175毫米榴弹炮,而另外两个营将装备155毫米榴弹炮。
虽然新装备的列装速度很快,但军方还是觉得时间紧迫。毕竟全面的世界大战已经在波兰打响,很快苏德铁拳在东线相撞。
鉴于战争的临近和新型火炮的优异性能,美国国会迅速通过了相关法案,同意了M-1型75毫米榴弹炮的大规模组装计划。直到19415438+02.7珍珠港惨案的早晨,很多美国士兵还在用一战时的M1897式75mm。
战争一开打,巨大的消耗让绥靖的美国* * *意识到必须加强军备,于是包括海军陆战队在内的很多炮兵部队都换上了新式M-1 75mm榴弹炮,美军在换的过程中也做了一些改进。
由于75炮体积较小,适合搭载在美军的各种装甲车上,而且战争初期美军坦克的数量和质量与德军相比并不占优势,这样的改装很快缓解了当时美军缺乏坦克近距离支援火力的困境。
其中,75炮的M2半履带装甲车最终被定型为M2S,并广泛装备盟军,直到朝鲜战争结束后才得到改变。
M2S已经在战场上成功使用,但毕竟它的装甲还是相当薄弱,甚至无法承受重机枪的直接射击,所以M8装甲车成为了75炮兵的下一个改造对象。
由于开放式的炮塔和厚厚的装甲保护,M8装甲车立即被装甲部队认出。到战争结束,制造了1,778辆M8装甲车,75门炮。
使用橡胶轮胎和新型减震系统更加方便轻便,叉形锄头也增强了火炮的射击稳定性,在没有火炮电脑的时代可以说是革命性的设计。
很快,美军装甲骑兵师也拿出了75炮的最后改进,装备了75炮的M-3“斯图尔特”轻型坦克。该坦克在更换了较弱的37毫米炮后似乎完全转型,包括法国和中国在内的许多盟国都大量装备。
作为美军的星级军种,海军陆战队对75炮有着浓厚的兴趣。
由于太平洋上艰苦卓绝的蛙跳战,陆战队员不得不在地形复杂的火山岛上作战,因此LVT两栖战车成为了搭载75炮的理想平台。
改革后的LVT战车被称为LVT(A)1。LVT(A)1绝对是一个混合怪物。它有LVT的底盘,M-1 75毫米榴弹炮的车体,斯图亚特轻型坦克的炮塔。但是,这样的怪物已经造了很多次了,无论是在滩头火攻还是内陆敌人清剿。
换上M8战的炮塔后成为LVT(A)4重型火力支援车,用于弥补战列舰开火后火力支援的缺口,被陆战队员称为“水龙”。
其实最让山地部队满意的恐怕还是75式火炮。复杂的地形和陡峭的山势限制了大炮的应用。155和105火炮不可能由部队携带。因此,美军10山地师为了适应山地作战,对75火炮进行了很多改进。
由于无法在山区使用吉普车,他们想出了骑骡子的主意。例如,他们简化了75门炮的零件,由4辆军用骡子装载。他们设计了一种有四个挂架的运载工具,这样既可以运载火炮部件和弹药,甚至可以运载伤员。
10山地作战师在编制上也做了调整,组建了4个背负式炮兵营,每个营装备12式75榴弹炮。通常情况下,6头军用骡子负责火炮,5头负责其弹药的供应,另一个兽医部门提供后勤服务。
随着战争的进展,提出了一些新的改进。
众所周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空降兵和装甲兵的使用极大地改变了战争模式。原来的二维空间作战模式被三维作战模式取代,古代火炮也需要与时俱进,于是紧凑型M-1 75mm榴弹炮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