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的起源和关于风筝的故事。风筝的历史

十世纪传到朝鲜,再传到日本,十三、十四世纪才传到欧洲。风筝是一种玩具,将纸或丝贴在竹条的骨架上,拉一根系在上面的长线,在风的作用下就可以放入天空。它是一种只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

风筝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相传“墨子为木鹞,三年而成,一日而失。”到了南北朝时期,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隋唐以来,由于造纸业的发展,人们开始用纸糊风筝;在宋朝,放风筝成为一项受欢迎的户外活动。

宋人在《武林旧事》中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筝,黄昏归来。”风筝”的意思是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宋代苏汉臣的《百子图》中都有生动的放风筝场景。

如今,放风筝在中国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外文化交流,加强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发展经济和旅游业。风筝是世界上最早的比空气重的飞行器。从本质上讲,风筝的飞行原理与现代飞机非常相似。绳子的张力使它相对于空气运动,从而获得向上的升力。

中国风筝也在一些国家的博物馆展出。比如美国国家博物馆的一块牌子上写着:“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是来自中国的风筝和火箭”。大英博物馆还将中国的风筝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据史料记载,中国的风筝在14世纪左右传入欧洲,对后来滑翔机、飞机的发明起到了重要的启发作用。13世纪,意大利人凯尔·波洛从中国回到欧洲后,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据古书记载:“五代时,叶莉在宫中制作纸风筝,引风筝乘风为戏,再以竹为笛,放在风筝头,使风入竹,声如阿正,故名风筝。所以不能发出声音的叫“纸风筝”,能发出声音的叫“风筝”。

扩展数据:

还有一个关于风筝节的风筝节:

风筝节起源于中国唐代。中国的许多城市仍然有风筝节,几乎所有其他东南亚国家都有风筝节。不过可能是经过了几千年的变迁,这些国家的风筝节已经不在一个季节了。如果这些国家的风筝节加起来,持续时间几乎是全年。

风筝在中国北方被称为“纸风筝”,在南方被称为“风筝”。“风筝”这个名称始于五代(公元907-960年)。据明代郎英《询匈》记载,五代时有一个叫的人,在宫中做了一只纸鸢,带头乘风为戏,在纸鸢头上系了一个竹哨,放出来时,风吹进竹哨,发出“筝”的声音,故名“风筝”。

百度百科-风筝

百度百科-风筝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