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渡口——甘青通道最便捷的咽喉要道
边渡口是青海东部通往甘肃河西走廊最便捷、最重要的路段,在中国军事、贸易、民族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边渡口不仅仅是一个关隘,“大斗拉谷”旧称,指的是一条狭窄险要的山谷,是古代关陇、河湟地区进入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重要通道。边渡口峡谷又深又险,峡谷近千米长,时宽时窄。清代郝道尊在《大桶拉谷》中写道:“平都口弱溪深。风很大,隋炀帝被雨淋透了。窝车好仰视龙山,不要停教鲁五侵。颜说是老卫国凯旋,黄华荡青云。”讲述了边渡口的人文历史和自然风光。
汉建元二年(公元前139),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从长安出发,经陇西过黄河,沿祁连山南麓西行,出边渡口,进入河西走廊。之后,这条古道留下了帝王的身影,镇守边关的士兵,商贾、使节、僧人、文人墨客的驼队。
最壮观的事件是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皇帝杨迪率领百位文武百官,嫔妃经边渡口北上,到达河西走廊张掖县,受各国礼遇在胭脂山举办万国博览会。隋朝建立后,北方有突厥,河西走廊南部有吐谷浑。为了显示大隋朝的国力,进一步拓展丝绸之路,才华横溢的杨迪把平定突厥、吐谷浑,收复西域诸国,扩大疆域作为当时的首要任务。杨迪皇帝派吏部侍郎裴举到张掖,与西域各国使节商议,了解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山山水水、险要险要,并写了一幅西域图。裴举说:“胡里有许多宝贝,很容易吞下去。”他还展示了西域的图景。
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皇帝杨迪亲自率领百官、宫女和各路大军,从长安出发,离开临晋关(今甘肃永靖),渡过黄河,沿黄中路进入青海。在今天的民和、乐都一带,“陈冰谈武”,在化隆以北“狩猎两千里”,然后隋军沿浩门川(今大通河)经西宁而上,与大同、门源两县交界处的大板山(月星岭,关隘海拔高达3940米)相对。由于山势险峻,高耸入云,杨迪的军队没有直接越过大坂山,而是沿着大同江一路向北进入门源境内,在抚远川(今门源西永安滩一带)击败吐谷浑,迫使吐谷浑归顺隋朝。这场声势浩大的西征,让古丝绸之路宁(西宁)张(张掖)畅通无阻。
为了显示隋朝伟大的国威和军威,臣服于四面八方,杨迪大肆宣扬威望,西征大军的“行宫”由六合城、六合殿、千人帐组成。“六合城”作为寝宫,一方尺,高4尺2尺(相当于两栋长100米,宽32米,高6层的建筑),可容纳600名守卫,装卸方便。“六合堂”作为“流行堂”(观风问俗,接待宾客),饰以车帘,备有预警暗器,装以铃马,分合十分方便,可容纳百位朝臣和三个侍卫。“千人帐”可容纳数千人,用于议事、庆典、大宴。
杨迪皇帝西巡张掖,乘龙凤车东行至阎志山脚下,“世博会”即从这里开始。当时有突厥、新罗、匈奴、毕达慈、大咄、川越、乌达、博拉、土火罗、都监、呼伦、大多、沛汉、龟兹、疏勒、于阗、安国、曹国、何国。《子同治鉴》载:“其蛮夷伴二十余国。当时会场金碧辉煌,雷声隆隆,西域各国客商云集。西域各国的王公和使臣,佩戴着金玉和华丽的饰物,在路边迎接杨迪皇帝。杨迪皇帝下令,所有的衣服、车马都不能亮,不准进入赛场。
杨迪皇帝还设宴招待各国领导人、27个国家的大使和随行官员,气势非凡。千人帐中,皇家仪仗队奏响九首国乐,大型表演节目争夺首场演出。杨迪皇帝亲自参观了“时尚之殿”,里面装满了文物珍品和灿烂的丝绸,并让西域的国王和使节们尽情享受,以展示隋朝文明的繁荣。这种在雁栖山下举行的盛会持续了6天,来自西域27个国家的使臣向杨迪皇帝进贡。杨迪非常高兴,立即颁布法令,宣布设立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县。
虽然杨迪的风格是残酷的,但他的伟大成就,如开凿京杭大运河,游览阎志西部,恢复西域,是不能否认的。杨迪皇帝举办世博会,以稳定西部边境,展示大隋朝的繁荣和尊严,开辟丝绸之路,进一步繁荣经济。
今天我们从青海省会西宁出发,翻越大坂山,穿越祁连山腹地。天堑早已成为通途,大动脉国道227在祁连山中蜿蜒曲折。大板山隧道也已建成,海拔3792.75米,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公路隧道。沿张宁公路向北,过豪门桥,过门源青石嘴,过景阳岭,进入祁连大草原。过了鄂宝,就可以到达明乐和张掖了。
站在河西走廊,远远望去,祁连山白雪覆盖,雁栖山郁郁葱葱,思绪滚滚而来。早在夏商时期,羌人(西戎)就在这一带过着游牧生活。自汉唐以来,它一直是匈奴、突厥、回鹘、吐谷浑、吐蕃等民族相互联系和进出甘肃、青海的重要通道。早在汉武帝开国大典第二年(公元前123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精兵出陇西,过浩门,经大桶(边渡口)进入河西走廊,深入匈奴驻地一千多里,击败匈奴邪王和休屠王,河西随后纳入汉朝版图。东晋时,和尚法显决心去天竺(印度)求法。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从靖远经兰州、乐都、大同、门源,从边渡口到祁连山,到张掖,沿河西走廊到西域,经天竺由海路回国。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三月,杨迪出边渡口,在雁栖山下举办“万国博览会”。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唐朝将军葛被任命为大斗军副司令,镇守大斗谷。因战功卓著,被提拔为卫的洋将军,任陇右节度使,创办“神成军”,修建“龙应城”,驻守地区。旧唐书?《哥舒翰传》记载:“(王)的忠嗣以(哥舒翰)为大作战军副使。”窦军守边渡口时,有诗曰:“此星宿,七颗高星,乃舒歌夜提宝剑,再无蛮人,亦无牛马敢涉河界。”从此吐蕃人再也不敢东侵,这也阻止了吐蕃对河西走廊的入侵。宋三年(公元1227年),蒙古军队经边渡口翻越祁连山,攻占青海北部。明朝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与何进攻占甘州后,率领大军经边渡口,进军攻占西宁。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在边渡口设立察汗俄博营,并设立界碑。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派五百兵到大马营,在那里把守。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一位法国人窦拓乐深入此地,实地勘察,绘制地图。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马步芳从这里出来,在三宝南部与马仲英激战,马仲英大败新疆。9月中旬,1949,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也经过边渡口,连夜疾驰,突然出现在民乐县炸酱面村的国民党守军面前,一举解放民乐,挺进张掖。在这条古道上,我也经过了许多文人墨客,如李白、王维、高适、岑参、王昌龄。
边渡口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见证了历代帝王战乱、朝代兴亡的历史变迁。边渡口,一条充满悲叹、无尽沧桑和传奇的古道。山谷里曾回荡着商队骆驼的悠长钟声,悬崖上镌刻着铁骑行进的身影。不知这里上演了多少历史故事。往事一千多年,所有的故事都在时间的流逝中被风搅动,逐渐沉淀在历史的隧道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如今,227国道从峡谷中穿过,边渡口仍然在连接甘肃和青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曾是兵家必争之地的边渡口,如今已是旅游胜地和商贸交流之地,金黄的油菜花竞相开放,以崭新的面貌迎接世界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