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武隆喀斯特的历史与文化

我们熟悉的喀斯特地貌有桂林峰丛、阳朔峰林、鲁南石林、长江三峡等。它们站在大地上,以优美的姿态和雄伟的身躯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即使他们远远地看着,也是难以忘怀的。但是武隆的喀斯特景观不是这样的。他们仿佛要逃离这个世界,躲在偏僻的乡村,躲在荒凉的地下。他们谦逊深沉,性格内向。你必须来到它面前才能看到它,你必须进入它的腹部才能感受到它。只有少数人有幸遇到他们。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峰和岩石一直是重要的审美对象。他们崇高、正直、坚强,像英雄一样激起我们的敬佩,但我们不善于欣赏负面地形。一个很深的洞穴往往会给我们带来危险、潮湿、黑暗等不舒服的联想;竖井和天坑,一个巨大的洞,提醒我们下沉,坍塌,空缺和虚无,主要是负面的心理感受;除了通往地狱,裂缝峡谷还能通向哪里?天生桥很美,但它不是一条穿越地表的径流,而是一条地下河——黄泉。你得艰难地下200多米才能感受到它的雄姿。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审美盲点。

负地形的美是古人无法完全感受到的。他们被视为奇怪的东西,轻轻放过。

很少有人看到,即使看到也无法欣赏。这就是武隆的自然景观在古代缺乏人气的原因。翻阅新编纂的《武隆县志》收录的十几首古诗,大多歌颂乌江水道的艰险,没有一首提到龙桥三窟,更不用说天坑和地裂了。

江山在等。武隆的喀斯特景观,千百年来一直在孤独中等待着它绝世的青春。他们在等待一门学科逐渐成熟,等待一个民族的审美心态更加开放。的确,负地形是一种更深刻的美,需要知识去解读。今天的地质学家见过它们,调查过它们,命名过它们,赞美过它们,从中国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喀斯特地貌中选出来的。

他们终于出现了,却是第一次见面。我们是多么幸运,成为这些美景的第一代欣赏者。